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市場 >

2012藝術品拍賣市場:文物回流遭遇拐點

發佈時間:2012年12月19日 15:5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雅昌藝術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日前中拍協藝委會和雅昌藝術市場監測中心共同編制的《2011年統計年報》相關數據顯示:2011年度我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規模較2010年穩步增長,成交拍品增加42231件(套),成交額增長56.17%,且海外回流文物成交額為58.79億元。然而另一組數據則表明:2011年與2010年相比,文物回流件數減少5585件(套),成交額減少14.02億元,所佔的市場份額也相應從20%下降到10.62%。雖然2011年藝術品市場進入調整期,但是各大拍賣行都集中精力開展海外業務,在沒有受到關稅等任何相關政策的影響下,海外回流文物的比重緣何減少?又反映出怎樣的市場現狀?

       自1992年“北京國際文物拍賣會”敲響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第一槌以來,二十年間,中國的拍賣行業已經“從無到有”的萌芽狀態正式步入“從弱到強”的規範發展階段,拍賣企業的數量也從最初的幾家發展到2011年的309家,交易額也從最初的幾百萬增長至2011年的500多億。在這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藝術品拍賣不僅僅完成整個行業的迅速發展,在促進海外文物回流、支持國家文博事業上也做出了自己獨特的貢獻。

       據不完全統計,二十年間,通過拍賣業回流文物已經達10多萬件,其中僅現藏于北京故宮、國家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等地的經拍賣行業回流的國寶級文物就有30多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002年經中貿聖佳在日本徵集到的米芾珍品《研山銘》,以3298萬元穩定國內拍賣市場,被北京故宮收藏。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曾表示:拍賣已成為文物回流的重要途徑,也為博物館開闢了一條全新的收藏渠道。

       文物回流遭遇拐點:市場份額減少近10%

       近年來,隨著中國藝術品市場的迅速發展和不斷創造紀錄的天價拍品出現,中國藝術市場逐漸被國際所關注,中國的拍賣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2009年,海外徵集拍品徐揚《平定西域獻俘禮圖》手卷以1.344億元成交,開啟了國內藝術品市場的億元時代,引起國內外媒體的廣泛關注,進而也掀起海外徵集的熱潮。最近幾年,無論是老牌企業中國嘉德[微博]、北京翰海、北京榮寶、北京華辰,還是後起新秀北京保利、北京匡時[微博],無不與海外藏家建立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將海外徵集活動作為春秋季大型拍賣的重要工作事項。

       根據中國拍賣行業協會2010年的統計數據,也更加説明了海外回流藝術品在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重要地位。2010年,全國回流藝術品拍品共有24340件(套),成交18464件(套),成交總額達81.55億元,佔20.90%的市場份額。2010年回流藝術品成交率高達75.86%,遠高於58.09%的市場平均成交率,且成交均價達到44.17萬元/件(套)。2010年,408件1000萬元以上(含)成交拍品中,來自海外的就有106件(套),數量佔比25.98%。

2011年與2010年海外回流數據對比

       藝術品市場在經歷了2010年的高速膨脹期,各拍賣公司無論是在拍賣數量和專場量上都有所增加,而海外回流也成了精品和高價的代名詞,一旦在拍場出現,必然創造天價。2011年,在藝術品市場相對疲軟的情況下,海外回流專場依舊備受追捧。北京保利“渡海三家”海外集珍近現代書畫夜場、“南方之美,靈聚兕觥”——海外藏犀角雕刻珍品專場、“春水秋山”——海外藏宋元明清玉器專場,中國嘉德“讀往會心——侶明室藏明式傢具專場”,北京匡時“虛懷藏近現代書法專場”、“亞洲重要私人收藏近現代書畫專場”均是100%的成交率。據中拍協剛剛發佈的《2011年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1年,全國回流文物標的共計18755件(套),成交15315件(套),成交額為58.79億元,成交率高達81.66%,遠遠高於55.16%的市場平均成交率,並且成交均價達到38.39萬元/件(套)。另外,在581件1000萬元以上成交拍品中,來自海外的就有142件(套),數量佔比24.44% 。這142件(套)的成交額為28.14億元,成交額佔比20.65%。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在“海外回流”拍品雄霸市場和各大拍賣公司加大海外徵集力度的情況下,2011年文物回流件數卻比2010年減少5585件(套),成交額減少14.02億元,所佔的市場份額也相應從20%下降到10.62%。“2011年藝術品市場整體縮水,海外回流也跟著縮水,很正常的現象。” 中拍協文化藝術品拍賣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劉尚勇[微博]表示。

       回流文物縮水的背後

       2001年,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經濟迅速騰飛,促使藝術品價格不斷攀升,海外藝術品珍品在利益的驅使下開始回流,2002年藝術品法修訂後,海外藝術品回流達到頂峰。在這階段,中國各大拍賣公司發揮了領頭羊的作用,它們率先在海外廣泛徵集拍品,來源於中國港澳臺、日本與東南亞、歐美等地的海外回流藝術品成為市場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尤其是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億元時代”以後,拍賣行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為了爭奪藏品資源,更多的拍賣行將目光瞄準海外市場,徵集作品也以中國書畫和瓷雜為主,2011年各拍賣公司都增加了“海外珍藏專場”。《2011統計年報》數據顯示,2011年度,海外回流書畫作品共上拍8278件(套),成交6759件(套),成交額為43.3億元;而來源境外的142件(套)1000萬元以上成交拍品中,中國書畫佔有109件(套)。成交TOP 20榜單中,書畫也佔絕對優勢,瓷器雜項5件,當代藝術僅一件。

2011年海外回流藝術品成交TOP20

       數據顯示,成交1000萬以上的海外回流拍品雖比2010年的數量有所增長,但成交均價卻從2010年的44.17萬下降到38.39萬/件(套),絕大部分成交額在3000萬以內,億元拍品僅有一件古代書畫作品,排名第二的傅抱石《琵琶行詩意》價格僅為8280萬元,5000萬以上的拍品也僅有4件,相比國內徵集到的拍品:徐悲鴻《九洲無事樂耕耘》、王蒙《稚川移居圖》、乾隆“太上皇帝”圓璽等都太遜色了,也沒有達到2010年以前海外回流文物所創造的高價,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海外徵集”的難度。正如業內人士所説,精品佔總體海外回流文物的5-10%,真正的精品並沒有回流。

       而這正反映出海外資源的枯竭。“浮在表面的流失文物已經回流的差不多了。”龔繼遂對雅昌藝術網[微博]説。而同樣的觀點在幾位有多年徵集經驗的拍賣從業人員那裏也得到了證實。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數以百計的珍貴藝術品流失到歐美、日本、港澳臺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其中國家一二級藝術品達100余萬件,精品達幾十萬件。然而自中國藝術品拍賣以來,海外回流就成為重頭戲,尤其是2003年以後,拍賣公司、藝術品經紀人和古董商人通過各種渠道到海外“淘寶”,初期的海外淘寶之旅往往收益頗豐。但是最近幾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藝術品收藏得到前所未有的繁榮,中國買家不僅僅在國內拍場上一擲千金,還紛紛組團到海外“搶貨”。在得知中國藝術品的價值以及中國買家的瘋狂後,世界兩大頂尖拍賣行蘇富比和佳士得[微博]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機構重新開始拍賣中國藝術品,由於在國際市場上的影響力,他們分割了很大一部分資源。其次,海外收藏風氣濃厚,在沒有大的社會動亂的情況下,真正頂尖的好東西不大可能流出來。“公開徵集過程中,見到95%以上的東西是贗品。”海外民間資源枯竭,導致回流文物銳減,而深藏在機構和收藏世家的藏品,輕易間不會出手。

       第二,與藝術品市場環境同步,海外回流下降。龔繼遂分析,雖然浮在表面的資源在不斷減少,但回流文物的減少,最直接的因素是國內藝術品市場出現下滑。“海外回流多出現在市場光景好的時期,趁高套現,在市場調整期,由於價格問題,藏家大多不願出貨。”龔繼遂表示。因此,即便是拍賣公司出海徵集,藏家大多也不領情,老客戶也僅僅是因為關係而隨便交代幾件東西,好東西不會輕易出手。

       第三,中國買家的拒付款現象嚴重。“中國買家拒付款和拖延付款的現象通過國內媒體的報道,以及海外媒體的曝光,影響了海外回流的意願。”龔繼遂表示。自中國藏家蔡銘超[微博]購買圓明園獸首拒絕付款、中國買家在歐洲小鎮以5.5億元的天價購買一件瓷瓶拒絕付款而被拍賣行追到中國討債……等等一系列的報道之後,中國買家在國際上徹底失去了誠信,國際拍賣行相繼對中國買家提高門檻,設置高額的保證金,而這一點毋庸置疑也影響到了海外藏家對中國買家的信心,不會輕易將精品委託給中國的拍賣公司,即便是委託,也會提出支付預付款的要求,這對拍賣公司是很大的壓力和挑戰,尤其是在市場趨緩的前提下。

       拍賣需重新佈局

       “海外藝術品經過十年的回流,很難再徵集到像樣的作品,到處充斥著贗品和藝術垃圾。精品由於價格太高,很難拿到,可以説,海外的資源已經耗盡,拍賣到了重新佈局的時候。”劉尚勇告訴雅昌藝術網。

       觀察這兩年的藝術品市場,由於拍品徵集難,各拍賣公司都在努力開拓新的領域。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雖然上拍量和成交額較2010年有所增長,但傳統項目書畫和瓷雜沒有大的變化,增長的點在於郵品錢幣以及其它門類拍品。中國書畫與2010年持平,油畫、當代藝術和瓷玉雜項分別比上年度降低0.24和 1.38個百分點;而郵品錢幣增加0.59個百分點;珠寶翡翠、名錶、名酒及工藝品增加1.33個百分點。

2011年各門類拍品份額圖

       2011年,在各種外部環境和內部因素的影響下,海外回流拍品第一次出現縮水,從成交  1000萬以上拍品數據分析得知,海外回流主要集中在保利、嘉德、匡時這三家企業,這三家公司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海外都設有辦事處。保利是依託集團的資源,自2005年成立以來,一直放眼國際市場,在歐美、日韓、東南亞、港澳臺地區展開廣泛的徵集。作為資歷最老的嘉德公司,在長期的拍賣過程中促進海外文物的回流,並長期與海外美術館等機構建立聯絡並進行學術交流;而後起之秀匡時2009年與日本株式會社簽約,形成資源優勢互補的合作形式。

       “海外回流”雖然是塊肥肉,但並非每家拍賣行都能吃到。不同於國內的徵集,赴海外徵集需要支付高額的成本,保利執行董事趙旭曾表示每季花在海外徵集的費用有幾千萬,這對於中小拍賣行是筆不小的開支,同時中國的拍賣行到國外徵集,還需要有一定的品牌認知度和語言交流以及很好的業務能力,人才相對缺乏的中小企業就處於弱勢,在海外徵集方面也就不佔優勢。或者只能跟在幾家大拍賣公司後面,撿剩下的。

       2012年藝術品市場進入調整期,需要藝術精品來刺激市場和提升買家信心,2012年春拍開始,各大拍賣行再次掀起前所未有的海外徵集熱潮,開拓除東南亞、北美以外的市場資源,然而春拍未開始,一場“查稅風波”橫掃藝術市場,拍賣公司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影響,“海外回流”一時成為敏感詞彙,從以前的金字招牌變成藝術市場的“禁令”, “文物回流”真正遭遇拐點。拍賣公司雖然還有赴海外徵集的計劃,但都相當低調,嘉德、保利被迫“出海”,在香港成立拍賣公司,並舉行首拍,全部拍品皆來自海外。嘉德方面還表示:未來海外回流的文物主要放在香港拍賣,極其重要的拍品才會考慮放在大陸拍賣。

       從2012年秋拍的情況看,“海外回流”第一次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外,僅有的或許就是秋拍以來第一件過億拍品,北京保利拍出的尤倫斯珍藏元代王振鵬《江山勝覽圖》。2012秋拍即將落幕,2013年春拍徵集已然開始,北京華辰日前宣佈,將赴成都進行徵集,並且是成立11年以來首次赴蓉城公開徵集,可見明年春拍,拍賣公司的徵集重點會放在國內,拍品方面相信還是近兩年市場興起的各種新門類。

       而對於古代書畫和古董藝術品,在市場低迷期,拍賣公司如何應對“回流文物”,滿足藏家之需?如何尋找藝術精品,提振市場信心,而未來的藝術市場如何佈局?目前形勢尚不明朗。

 

 

熱詞:

  • 藝術品
  • 拍賣
  • 市場
  • 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