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馮遠:時代的精神圖譜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8日 12:1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馮遠

逐日圖 (國畫) 馮遠

母子 (國畫) 馮遠

逍遙遊 (國畫) 馮遠

       馮遠1952年生於上海。1980年浙江美院中國畫係研究生畢業。1996年任中國美院副院長、教授,1999年任中國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長,2001年任文化部藝術司司長,2004年任中國美術館館長,2005年任中國文聯副主席、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美院名譽院長。

       藝評

       馮遠君的畫是需要細細地看的,也是值得細細地看的。他的畫之所以需要細細地看,是因為他運用的繪畫語言不淺白。淺白的、一眼便看明白的畫,是畫的一種,屬於普及性的,且不論它的優劣,不需看畫人細細琢磨。非淺白的畫,總要讓人在畫前揣摩一番。不過,在這類畫中,有的在細讀之後,如墮入五里霧中,原因是語言艱澀難解。畫,需要細看,又值得細看,那就不僅要不淺白,而且還要有看頭、耐看、值得咀嚼,也就是説內容、意思要有深度,表現手段要動人、有魅力。馮遠的畫屬於這一類。

       其實馮遠是從畫淺白的畫一步步走過來的。他是從畫連環畫做美術普及工作步入畫壇的。他之所以沒有成為一位普及性的藝術家,一是因為社會的原因,當他在上世紀80年代決定自己的藝術道路時,社會對藝術的需求促使文藝思潮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那時人們反思十年文革甚至十七年的文藝歷程,呼喚藝術的本體性,討論藝術家的主體性,這不能不對馮遠的藝術選擇發生影響。二是與他個人的經歷、氣質有關。馮遠在少年時期走過一段不平坦的路,他較早地接觸到世態炎涼,對人生有所領悟;從秉性上説,他是一位既敏感又善於思考的藝術家,畫淺白的畫,似乎最終與他的本性志向不符。

       1978年,馮遠經過一段拼搏,考入當時的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成為中國畫係人物畫專業的研究生。在方增先等老師的指導下,他一方面全面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完善繪畫技巧;一方面聯絡國內外美術思潮與動態,較深入地思索有關藝術本質與走向的許多問題。馮遠有較為良好的寫實造型能力。在研究生學習期間,他所作的努力主要用在傳統筆墨與人物寫實造型的結合上,而這也是新時期中國人物畫面臨的重要課題。雖然“五四”之後,特別是1949年之後,我國許多傑出的人物畫家,包括方增先在內,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嘗試,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在新形勢下,通過對“五四”激進主義思潮的反思和對民族傳統的重新審視以及面臨人們審美觀念與趣味的改變,現代人物畫要有新的突破,必須在觀念和技巧上作艱苦的探索。紛至沓來的模式無疑是一大衝擊;對我國自漢唐到明清人物畫的深入研究,又為我們思考當代人物畫的革新以許多新的啟發。1980年馮遠結束研究生學業,留校任教,從事中國畫人物畫的專業教學、創作及理論研究,他繼續在研究生期間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思考,只是向著更深入的層面。

       80年代是我國美術發展的激進期。在迅猛、激烈的變革中,馮遠不是新思潮的弄潮兒,也不是以不變應萬變的保守主義者。他性格中固有的理性精神,驅使他冷靜、審慎地思考和處理當時鬧得沸沸颺颺的傳統與革新的矛盾和中西之爭這類課題。他從對歷史和現代的研究中懂得,藝術創新之路是廣闊之路,尤其在崇尚多元觀念的當今社會。中國畫藝術,包括人物畫創作,有很大的潛力和多方面的可能性等待人們去發掘。他決心走探索之路,利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自己的生活積累,利用自己對藝術領悟的心得和體會。十多年來,他的創作涉及的面很廣,題材自歷史、宗教、神話和現實諸方面,形式也多種多樣,有歌頌英雄主義、弘揚崇高精神、嚴肅、深沉的大品,有描繪勞動者日常生活場面、側重與刻畫人物形象、表現人物個性特微的寫生,也有寫古代文人、仕女、含有古意和雅趣的創作,還有寄情譴性和表現筆墨情趣的“小品”。他説:“我邊教學,邊創作,邊嘗試不同以往的繪畫形式,選擇、揚棄、再選擇……我崇尚漢唐雄風,試圖在一片紅牙檀板的世界中,響起鐵板銅琶的雄肆之聲。也許是天性使然,抑或是坎坷經歷所致,斯芬克斯永恒之謎引我陷入荊莽苦海,九碰壁而不知悔。我畫歷史,意在為民族立碑;我作孽海沉浮,乃感渭人生蒼涼;我畫天界,是因悟出了至大至微;我作文字,是覺出了書法抽象結構美與繪畫源出同一律;我寫羅漢作漢魂,旨在駕馭並強化傳統繪畫技藝,同時探討水墨畫向抽象階段過渡的可能性。”從這裡可以看出,馮遠是一位有社會責任感的藝術家,他寫歷史,寫現實,作種種藝術探索,均著眼于藝術與社會,與人生的關係。著眼于藝術自身的拓展。他沒有急於把自己鑄造成一個固定類型的畫家。他把主要精力用在探索水墨藝術表現內容與形式的廣泛可能性上,而探求的重點一是傳統水墨語言特別是線的自由性、靈動性與體面造型的嚴謹性的有機結合,一是水墨可能的抽象形態。這兩方面的探索均碩果纍纍,而以前者尤為引人注意,並在重要的全國性展覽上屢屢獲獎。

       馮遠的畫有哲理性。由於這哲理性出自他的天性與稟賦,是一種自然流露,既見於他作品的題材內容,也見於他的筆墨及其他形式語言。哲理性成為他作品審美內容的一部分,這一點很可貴,

       馮遠的畫有文采。他是一位很注意怎樣畫的畫家。他的繪畫詞言有學院畫派的嚴謹,有文人畫的儒雅,還有來自生活底層的銳氣,而擺脫了學院派的拘謹,淘汰了文人畫的程式化與某些陳腐性,避免了在基層生活中多年闖蕩容易沾染上的“痞”氣。這得益於他多讀書、勤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

       馮遠的畫有開拓性。他力圖在中西藝術的交融中推進中國畫的革新。馮遠對民族繪畫傳統一片深情,他始終以小學生的姿態不斷地向民族傳統求教,同時又以開闊的心胸吸納外來藝術。他懂得,惟其民族藝術傳統悠久深厚,更需要獲得新生命力,從現實生活中,從外來藝術中,馮遠繪畫的開拓性不只體現于中西觀念與技巧的融合,更體現在融合中華民族繪畫的格調和趣味來支配、來統率,力圖創造出新的繪畫語言。

       展事

       1《筆墨塵緣——馮遠中國畫作品展》于4月27日至5月6日在中國美術館1、2、3號廳舉辦。

       2李世南藝術館已于近日在北京琉璃廠東街正式挂匾開館。館分三層,開館展出的是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回顧展。

       話語錄

       馮  遠

       我的所思所想、所冀所求、所好所取,都在我的作品中。

       我深以為:藝術家是他所生活的這塊土地的兒子,藝術是從這塊土地生長出來的特有的文化形式之一。一個具有獨立精神、理想追求和擔當意識的藝術家在他的作品中理應體現民族性、藝術性、思想性和時代性。

       我又以為:藝術創造無從憑空而來,再玄妙的藝術也都是現世人的精神折射和社會反映,藝術傳達思想情感,藝術在悅目的同時需要直指人心,當藝術需要加注旁白或宣示理念來闡釋作品,則藝術就被異化了。就作品而言,藝術家在放下畫筆那一刻起,作品就不再完全屬於個人,藝術講求個性,但是再傑出的個性也無法完全忽視公眾性。

       我還以為:藝術創作儘管都屬於人的情感和精神勞動,但仍有大道、小道之分,藝術是一個時代人類的精神圖譜。狀物抒情是高尚的藝術,逸筆縱情是高妙的藝術,典雅娛情是高貴的藝術,都是藝術,卻有得臻道否之別。如果“藝”是思想、才情、學養和價值觀的精心言説,那麼“術”就是獨特語言加精湛技藝。

       三十多年來,對於藝術,我明白一點,做一點;理解多少,實踐多少,心和手的距離始終存在,因之種種缺憾也就一無掩藏地顯現在我各個時期的作品中。待得真正領悟,生命已進入暮境,藝術,真是一種奢侈的愛好和充滿遺憾的職業。

熱詞:

  • 馮遠
  • 藝術家
  • 畫家
  • 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