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資訊 >

畫家探討中國畫創新:底線是“意境”不能丟

發佈時間:2012年04月20日 16:3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筆墨當隨時代”——清代畫家石濤的一句畫跋,經過“新金陵畫派”的傳承發揚,如今已被奉為當代書畫藝術創新的至理名言。昨天上午,南京、武漢、長春、杭州、西安五市政協第六次文化藝術交流會在寧舉行,五市書畫家齊聚一堂,共同把脈中國書畫藝術,並以“中國書畫創作模式”為主題,探討當代筆墨的發展如何緊隨時代潮流。

       東南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南京市青年美術家協會主席程明震介紹説,當代中國畫的創作模式主要有兩種,第一種模式是走傳統的路子,代表畫家是齊白石、黃賓虹,他們主張吸收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營養,探求繪畫結構和元素自身的變化,然後從傳統中一步步走出來,形成個人風格。程明震説:“這種方式比較艱難,但卻很有價值,因為這是對中國美術傳統資源的再發現與再創造。像齊白石晚年變法師古人造化,主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形成了獨特的大寫意風格。”

       第二種模式是走中西融合之路,其中又以徐悲鴻和林風眠各成一派。徐悲鴻偏重於中西技法上的融合,在中國藝術思維和審美框架之下,吸收西方古典繪畫元素,走現實主義繪畫之路。他在《中國畫改良之方法》中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採入者融之”。相比之下,林風眠的“改良”更側重於觀念上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樸素、淡泊,構成了傳統繪畫以水墨至上的思想基礎,西方傳統繪畫則看重的是外在的形式美,由此形成了光色表現技法和審美體系。林風眠為傳統水墨與西方色彩的交融進行了數十年的探索,他常用水粉厚抹、色中摻墨、墨色壓底的方法,既有中國水墨的傳統韻味,又融入了西方色彩的平鋪和堆積,達到了一種抽象而又真實的畫面效果,充滿了詩意。

       程明震認為,中國畫的現代發展應該是多元的、開放的。中西繪畫分屬於兩個不同的繪畫體系,在某種層面上進行中西繪畫元素的交融,對於中西繪畫的發展和創新都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他表示,“如果我們看一看西方19世紀和20世紀初從後印象主義開始的由重客觀向重主觀的轉化過程,就可以發現中國傳統繪畫‘寫心表意’之傳統,其實也是西方現代主義繪畫追求的目標之一。從這個角度説,中國繪畫藝術的主體表現觀念,正處於世界藝術發展的制高點上。”

熱詞:

  • 中國畫
  • 畫家
  • 意境
  • 書畫創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