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資訊 >

中國書畫傳統是最好的創意資源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8日 15: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文化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方既白中國國家畫院建院30週年美術作品展覽”展廳

       10月30日,“東方暨白中國國家畫院建院30週年國際學術論壇”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來自國內外的美術理論家、批評家以及藝術家近300人參加了此次論壇,朱青生、舒士俊、賈方舟、梁江、鄭工、彭德、潘魯生、孫振華、牛克誠、河清、楊小彥、鄧福星、阮榮春、王志純、李超德、國際美學協會主席柯蒂斯L卡特、《美國藝術》副主編理查德凡、美國紐黑文大學哲學教授戴維亞當布魯貝克等近40位中外專家學者圍繞“中國美術發展戰略”“中國美術的現代性轉換”“中國美術的價值與意義”“當代藝術與市場”4個議題展開了討論,也有一些理論家不囿于議題的限制,帶來了自己新穎的研究成果,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在論壇開幕式上表示,在剛剛結束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上,中央首次把文化發展作為戰略高度重視、研究,表明中國美術遇到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對中國美術發展的戰略研究非常重要。

       中國美術如何走向世界

       學者們不約而同談到20世紀中國美術被西化的過程,20世紀是中國文化學習西方文化的過程,中國繪畫原有的價值體系在此過程中發生了變化,由革命美術到進步美術,再到社會主義美術的改造和建設,以及新時期以後的主流美術這一過程。新世紀以來,面對全球化的趨勢,中國的美術該如何樹立自身形象,並走向世界?

       西安美術學院教授彭德表示,中國美術的發展取決於美術家,而美術家的成功則依賴於自由、自主創造的環境。“思想和理論是畫家和研究者的事,不可能被預設或者授予,只能自下而上地形成。不同的藝術觀和學術觀各自呈現,就會形成中國美術界整體的學術形象。”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綬祥説,中國美術全球化是指中國美術如何適應當代地球村的現象。在此過程中,一定要考慮中國文化以文字為核心的基本精神和基本文化特徵。“更重要的是思考中國自身,找到自身與世界相適應的元素,把這些元素變成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柯蒂斯L卡特以“西方霸權主義以及西方藝術在中國的影響”為題的演講受到關注。他提出,西方的藝術一直影響中國的發展,這是西方全球化努力的結果,但是中國有更為悠久的傳統和複雜的文化體系,所以不容易受外來霸權文化的影響。而中國的藝術家必須回答一個問題——他們的作品如何與傳統、當代生活現實發生聯絡,如何反映中國和全球化的世界。他提出,中國藝術要走向世界,要得到世界承認,還要靠藝術家內在的創造力。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與會專家的認同。

       20世紀中國美術始終是在與西方的參照、比較中前進和展開的。潘天壽紀念館館長高天民認為,中國美術走向世界,並不意味著中國從落後走向了先進。藝術沒有先進與落後之分。中國要真正地走向世界,關鍵在於自身話語權的建構,並且這種建構必須“基於民族文化基礎之上,因為只有民族的才具有本體的文化和藝術價值,也才是具有個性的貢獻”。

       “水墨畫”能否代稱“中國畫”

       作為一種稱謂,以“水墨畫”代稱“中國畫”得到了藝術界越來越多的認同。中國畫以及與之對應的“西洋畫”是外來藝術與本土藝術發生碰撞時産生的兩個概念。那麼,在當下,“中國畫”這一稱謂是否不合時宜了呢?

       藝術評論家賈方舟指出,用“水墨畫”取代“中國畫”,不以國名命名,更有利於它的國際性擴展和多方位的實驗與探索。西洋畫,根據它所借助的材料又叫“油畫”,而中國畫如果從材料的角度選擇一個與之對應的稱謂,就只有“水墨畫”了。“‘水墨畫’如果取代‘中國畫’,它將是一個包括工筆與寫意、水墨與彩墨,甚至一些新的媒材在內的概念,從世紀初的中國畫到世紀末的水墨畫,標誌了不同時代的文化需要。”賈方舟的觀點代表了一部人的心聲。

       浙江大學教授河清則反對水墨畫的“時代論”。他表示,“水墨畫”是僅僅以材料命名的畫種,而“中國畫”不僅僅以水墨為媒介,還承載著國畫的觀念。“國畫作為一種文化性的存在,涵括了千百年中國文化最高精神和審美理想。不能在西方現代‘新之崇拜’的影響下一味求新立異。”

       何為中國當代藝術

       當代藝術的典型標誌是新觀念、新形態和新載體。何為中國的當代藝術?對於當代藝術而言,中國畫能不能算作一種資源?

       在四川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林木看來,“中國的當代藝術本土化”本身就是一種悖論,中國的當代藝術應該是自己創造的當代藝術。中國的當代藝術應該從中國的思維方式、中國的觀察方式,中國自己的表現方式裏面創造出一套獨特的、有益於世界的,同時又能夠吸收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只有中國人的自信使得這種對話變得平等、自覺、互通有無,而且這種互通有無是為了豐富自己的民族個性,在這個時候中國當代藝術才可能真正稱得上當代藝術。”

       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贊同林木的觀點。他在談論“雕塑”與“中國”的關係時説,對於雕塑界有些人認為“現在的中國雕塑是西式的”,自己持異議。“為什麼我們自己做的雕塑不能説中國式的雕塑呢?為什麼還要談當代藝術本土化,難道它不本土嗎?不管我們做的是當代藝術還是什麼,其實西方人看來都是中國的。”

       美國紐黑文大學哲學教授戴維亞當布魯貝克認為,對於中國當代藝術而言,傳統中國畫恰是最好的資源,如果中國藝術家能夠把中國書畫傳統作為創意資源,就能夠創造出全新而具有中國性的藝術作品。

       中山大學教授楊小彥在發言時談到,油畫進入中國後,其“宏大敘事”的功能一直都在壓迫著傳統的國畫。國畫人物畫的變遷,也從側面説明油畫在我國社會中的重要性。因此,油畫應該解放思想,走出宏大敘事,讓藝術走進個人的內心。台灣藝評家、策展人陸蓉之認為,今天當代藝術最大的迷思在於對“進化論”的迷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陳池瑜認為,現實主義在中國仍有頑強的生命力,在當下更需要尖銳的、批判的、深刻的現實主義。

熱詞:

  • 東方暨白中國國家畫院
  • 建院30週年
  • 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