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網上美術館 >

成都雙年展成全民盛會 一月吸引超27萬人次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02日 11:0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圖為成都雙年展部分展品

       曾經專屬於藝術小圈子的雙年展,在成都“變身”為一場全民盛會。

       9月29日開展,免費對公眾開放,截至10月30日,本屆成都雙年展吸引觀眾超過27萬人次。甚至應觀眾要求,原定於10月30日閉展的三大主題展覽將延期至11月6日。

       如何讓藝術走出小圈子?藝術如何變身為“城市名片”?成都雙年展正在答題。

       四川成都,東區音樂公園,成都雙年展。

       一位參觀者站在油畫《彼岸桃花》前,隔著防護帶,上身前傾、脖頸伸長、仔細打量,近些、再近些……他一面努力保持著對藝術的探究姿態,一面似懂非懂地喃喃自語:“這桃花可真艷麗。”

       此刻,油畫作者周春芽正在成都藍頂藝術區的工作室裏,饒有興致地翻閱有關本屆雙年展的報道,毫不掩飾欣喜之情:“以前,能看到我作品的普通老百姓太少了,雙年展提供了很好的平臺,觀眾去得多,媒體報道也多。”

       同樣欣喜的是成都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李川。自2001年設立,今年首次由政府推動,成都雙年展在1個月內吸引觀眾超過27萬人次,這意味著雙年展成為成都的一張“藝術名片”,已經具備“群眾基礎”。

       我或我們?

       開幕第一週,就吸引觀眾16萬人次

       “進去看看,成都雙年展就在這裡。”

       “雙年展是什麼?”

       “藝術展覽,聽説裏面有畫。”

       “畫?哦,那是好東西,去看去看。”

       雙年展開幕當日,總策展人呂澎在東區音樂公園門口,遇見一群正在散步的老太太,如此討論成都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當代藝術盛會。

       被她們認為是“好東西”的畫,在“溪山清遠:當代藝術展”板塊展出,只是本屆雙年展的一個主題展覽,另外還有“謀斷有道:國際設計展”和“物我之境:國際建築展”兩個主題展,以及16個特邀展……這些信息,這群普通的老太太或許並不清楚,即使清楚,也不一定能理解其中寓意。

       她們走進雙年展的邏輯只是“藝術=好東西=應該看”,生動質樸得讓呂澎記憶深刻:其實對於藝術,最尋常的老百姓,潛意識裏也有著好奇、尊重和嚮往。

       8天后,呂澎收到來自雙年展組委會的統計數據,再次感受到“藝術正在這座城市炸開”的熱情:9月29日開幕至10月7日晚,僅國慶黃金週一周,雙年展吸引觀眾16萬人次。“完全超出我的預期。”呂澎坦言。

       展覽期間,雙年展組委會在現場隨機調查:受訪的50名參觀者中,就有38名從未觀賞過雙年展等藝術展覽。“即便懵懂,大家來看一看,覺得很熱鬧,知道藝術展覽原來是這樣的,就已經很好了。”呂澎為本屆雙年展的公共性打了90分。

       他最愛坐在東區音樂公園展區內的倣古茶鋪裏。茶鋪正對著扶手電梯,電梯的一端,常常是到了下午四五點快閉館時,也仍在排隊入場的觀眾們;茶鋪被3張貼在墻上的巨型海報包圍:“溪山清遠”、“謀斷有道”和“碧山計劃”(特邀展覽)。

       這位總策展人目送著入場的觀眾們,或三五成群,或形只影單地走進某個展廳,他也許還在心裏猜:他們有在仔細打量嗎?抑或只是魚貫而過?

       在他視力範圍之外的另一方空間裏,一張大幅海報:“ME,WE.”(“我,我們。”),仿佛在提問:藝術家表達“我”的藝術能否讓“我們”老百姓享受?

熱詞:

  • 成都
  • 雙年展
  • 東區音樂公園
  • 搜索更多成都 雙年展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