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資訊 >

戰國土墩墓發現“蜻蜓眼” 見證中外文明交流

發佈時間:2011年10月14日 10:5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合肥10月13日專電(記者 王聖志)記者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該所最近對安徽省當涂縣陶莊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現一座戰國土墩墓。戰國土墩墓在安徽還是首次發現。

       據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宮希成介紹,這個戰國土墩墓,長徑約23米、短徑約18米。土墩墓主要在西周至春秋時期流行于長江中下游地區,而發現戰國土墩墓,在安徽還是首次。在出土的40多件珍貴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和原始青瓷,同時還發現了一顆“蜻蜓眼”玻璃珠,這一“舶來品”見證了中外文明交流的歷史。

       據文獻記載,“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為玻璃製成,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現于西亞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製造珠飾,先是出現單色玻璃,1000年後又出現彩色玻璃。公元前15世紀玻璃珠上開始有彩斑條紋或點狀圖案,公元前10世紀,開始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眼睛”效果的鑲嵌玻璃。春秋戰國時期,遊牧民族將這種鑲嵌玻璃珠由西亞帶入中國。

       “眼睛”文化據説發源於西亞或印度,多盛行于從事畜牧的草原民族,認為“眼睛”有避邪功能。遊牧民族在遷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這種鑲嵌玻璃珠,一方面為了避邪,另一方面隨時可以用來交換所需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