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將收藏的運河文化奉獻給社會
1999年,在淮北市濉溪縣柳孜,埋沒千年的隋唐古運河碼頭被發現,出土了大量的陶瓷器、沉船和石構建築等文物。從這些出土的陶瓷器看,多為日用品,但也有相當部分屬於高檔次的貢品級別,造型之精美十分罕見,代表了中國陶瓷藝術發展的一段輝煌。它們不僅是隋唐大運河文明史的印證,也為人們研究那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提供了更多實物資料,具有重要價值。
淮北民間自上世紀80年代起,即對隋唐大運河故道沿線發現出土的陶瓷器進行了很好的收藏保護。丁仰振是這一領域中的佼佼者。“我與隋唐大運河出土陶瓷器的結緣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丁仰振説,當時,當地農民在修建房屋和進行其他生産活動中,經常會挖到一些陶瓷器,“這引起了我的注意”。
丁仰振於是開始查閱歷史書籍,得知那裏曾經是隋唐大運河流經地。“我推斷這些東西一定與隋唐大運河的歷史有關。”為不使古瓷器流失,作為已經是小有成就的農民企業家,丁仰振從此開始了對這些出土陶瓷器的收藏。2001年,淮北市博物館建成,丁仰振為此捐獻了1500多件隋唐運河古陶瓷;2005年,杭州南宋官窯博物館徵集館藏文物,丁仰振又捐贈了147件,得到了杭州市人民政府的表彰。2008年,丁仰振因此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評選為“薪火相傳”民間文物保護年度傑出人物之一。
丁仰振先生對記者説:“感謝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支持和給予的業務指導,于2010年12月在北京成立了‘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實現了我今生回報社會的最大心願,希望隋唐運河出土陶瓷器的面世,能為隋唐大運河歷史的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將我收藏的運河文化奉獻給社會,奉獻給中國大運河的世界申遺事業。”
強化民營博物館的社會化屬性
為了在更大的範圍內向公眾展示隋唐大運河的文化遺存,2010年12月,丁仰振開始在北京籌辦古陶瓷館。此舉得到了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的支持和幫助,並隨後批准立項成立“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基金會理事長馬自樹對記者表示,保護民間收藏的可貴熱情和做出的積極貢獻,是該基金會的重要責任與義務之一。我們今天給這個館授牌,可以説是一個先例,目的是想以此擴大我國民營博物館的社會化屬性,使它們更好地服務社會。
我們的先人創造並流傳下來無數珍貴的文物,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積澱與結晶,它歷經滄桑,承載著我們民族的精神與傳奇,銘刻著祖先的夢想與智慧。珍視、呵護、探究、傳承這些來之不易的文化遺産,是我們每一位炎黃子孫義不容辭的責任。
文物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可枯竭性,要求我們善待文物、珍惜文物、呵護文物、尊重文物、敬畏文物!文物,需要保護、研究、傳承,需要科技的支持,需要專業人才的堅守。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的創辦者們正是本著這樣的精神,秉承中華民族善於創造文化,也善於保存文化的義舉,創建了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通過展出的隋唐運河故道遺存的陶瓷器,將隋唐運河歷史連綴到了一起,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宏偉的歷史畫卷,使得我們祖國優良的歷史文化得以弘揚傳承。為此,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願意同支持、關心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人士一道,獻出我們的智慧與愛心,為中國文物保護事業的宏大工程添磚加瓦!
“我們始終堅守著,期待著。我們確信,我們的祖先創造留存下來的文化遺産,一定會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得到更好的保護,並且韆鞦萬代永遠傳承下去。隋唐大運河古陶瓷館的落成,展現出歷朝歷代、不同地域不同窯口的陶瓷精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學習、研究中國陶瓷文化的園地。歡迎諸位朋友常來做客,常來交流,為保護文物,保護文化遺産,獻出您的智慧,貢獻您的力量,使祖國豐富的歷史遺存,長治久安,傳之久遠,子子孫孫永寶用!”馬自樹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