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樂府舞臺 >

中國進入音樂節時代 讓音樂節更具文化內涵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24日 15:0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音樂節已步入井噴式發展階段。全國各地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場音樂節,就暑假期間,張北草原音樂節、廈門白海豚音樂節、北京森林音樂節、熱波音樂節等相繼亮相,音樂節已不僅僅是音樂的節日,它承載了更多音樂以外的元素。伴隨著爆髮式發展而顯現的,有音樂節向商業投降而獲取更大市場的利益最大化模式,也有一路走高的音樂節品牌,輸出的文化名片和原創力量。

    中國進入音樂節時代 給音樂一個狂歡的理由

    早期音樂節藝人陣容重復率高、水平良莠不齊,難以避免內容同質化的尷尬。近年來一個可喜的現象是,音樂節逐漸形成氣候,形式日趨多元,特別是有針對性地根據目標觀眾,策劃主題鮮明的音樂節。有樂評人稱,中國正在進入音樂節時代,種類繁多的音樂節堪稱百團大戰。為何在音樂節“大軍”隊伍近乎飽和之時,還會有源源不斷義無反顧的進場者?

    遼寧紅河大峽谷音樂節負責人很坦率,自稱一開始“就是衝著掙錢來的”。時間太緊了,從項目定下來到演出,只有20天的時間。演出前5天,觀眾席還是一個大土坑,演出當天上午工程才完工。頭兩周門票賣得還不理想,可是只要演出開始,音樂響起來,想法就變了,感覺我們做了一件對的事。

    北方廣電傳媒常務副總裁崔軍表示,最初對音樂節就是按照商業演出的路子做的,“但是幾場做下來,我們才意識到,音樂節與正規的室內演出完全不同。後者需要給觀眾提供一場音樂盛宴,而前者,只要給那些年輕的觀眾一個狂歡的理由就夠了。”

    “尋找不同的定位和文化品牌,才能讓音樂節成為年輕人的狂歡節。”迷笛演出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單蔚深有感觸地説,“要維持音樂節的口碑,首先要保證高質量現場演出,還要給樂迷自由的、人性化的現場體驗,讓樂迷既能欣賞優秀的音樂,又能享受良好的文化氛圍。”

    據悉,一直到10月,國內音樂節都呈扎堆之勢:上海“世博音樂季”、山東泰安“泰山MAO國際音樂節”、湖南“長沙橘洲(國際)音樂節”和四川綿陽“大愛音樂節”等,將陸續在全國各地拉開帷幕。常以音樂節壓軸大牌出現的崔健表示:“《同一首歌》的時代已經過去,音樂節多了,是市場開放的一種表現。優勝劣汰,質量好的音樂節自然能夠形成品牌,持續地辦下去。”

責任編輯:孫穎

熱詞:

  • 中國音樂節時代
  • 文化內涵
  • 藝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