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毛利文化非常重視玉石之美,其中以人形頸飾最為著名 |
新西蘭土著毛利文化大展“毛利人的世界”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行,展覽將持續至11月。此次展覽以整個新西蘭最大的毛利部落——南島的塔胡部落——為中心展開,分為“長白雲之鄉的毛利族”、“西方文明的介入”、“塔胡人:南島的毛利部落”、“木器”、“石器”、“玉器”、“編織物”、“骨器”和“當代毛利藝術”等10個部分,332件/組的展品將毛利人日常的狩獵、捕釣、編織、雕刻技藝,以及和他們生活休戚相關的神聖儀式直觀地演繹給觀眾。
進入展廳,迎面是一塊綠褐色夾著白色條紋的的玉石,這塊“生命石”將在接下來的3個半月守護著這方展廳。説明牌上邀請每一位參觀者觸摸這塊石頭,以體溫溫熱它的冰涼玉質,同時體驗它所蘊含的精神力量。記者摸了一下,確實很蔭涼。
毛利人沒有文字,依靠豐富的口述文化傳統,毛利人的族譜世系可追溯20多代,一些毛利老人至今仍記得祖先遷移時乘坐船隻的名稱,以及各船首領、祭司和舵手的名字。作為當地的世居民族,歷史上的毛利人並不以“毛利”自稱,直到18世紀初歐洲人來到新西蘭後,當地原住民為了區別自己和歐洲人才以這個名字自居,在毛利語中“毛利”是“普通人”的意思。
在毛利文化中,每種岩石都有各自的起源故事,人們根據這些故事,將不同的石料分別用來製作工具、飾品和武器。礦産中最著名的是新西蘭玉,新西蘭玉密度高,硬度大,刃部又不易磨損,是製作錛和鑿子等工具的理想材料;它的珍貴性和稀缺性又使之成為製作特權階級才能持有的禮儀用鉞和玉扁棍的必選材料。玉石之美也在各種吊墜和其他飾品中得以展現,其中以人形頸飾最為著名。
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介紹説能把這個展覽引進經過幾任館長的努力,直到2009年上博在新西蘭舉行“帝王之龍:上海博物館珍藏展”,上海博物館才和新西蘭奧塔哥博物館談妥,他希望中國觀眾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上博副館長陳克倫特別指出了毛利人和中國人的淵源:兩大文明都有玉崇拜,春秋時期的越國的石錛、斷發文身的圖樣和毛利人的非常相似,毛利人和中國台灣人的DNA非常接近。鋻於公元前300多年越人在被楚人滅國之後渡船而去不知所終,七八百年前毛利人來到新西蘭,陳克倫認為這之間有相關性,因此毛利人展覽此次來滬可以稱作“故土重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