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網上美術館 >

視而非見——盧甫聖藝術展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25日 11:5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盧禹舜、《美術》主編尚輝、北京畫院美術館館長吳洪亮、展出畫家盧甫聖等等

  由北京畫院、上海中國畫院、北京美術家協會、上海市美術家協會主辦的“視而非見——盧甫聖藝術展”將於2011年7月23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開幕,展覽將會持續至8月1日。

(中)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

   繪畫的價值不在於造境,而是在於想象力的復歸。

  盧輔聖,別署甫聖,浙江東陽人,一九四九年生,現任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總編,朵雲軒董事長,上海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等職。青年時期就喜愛作詩和繪畫。“文革”中開始美術創作,以油畫居多。恢復高考後就讀浙江美術學院,遂專注中國畫創作與中國美術史論研究,著有《天人論》、《書法生態論》、《中國文人畫通鑒》等專著。

(左)中國美協副主席何家英,(右)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

  此次展覽通過展出盧甫聖近年來的作品闡釋了其“視而非見”的藝術理念。今天的繪畫,應該注重於精神性的繪畫,需要的溝通方式不是觀看,而是觀照。是對於畫面所引發的精神映射。

  今天,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山水畫已經喪失了在一個宏觀的層面構築一個觀看的世界、以供具有充分的主體自覺之人,在肉身靜止的情況下,觀看、居遊、承載幾乎全部的精神性存在的職能,因此,今天的繪畫只能在一種碎片化的過程中,去通過局部的放大與極致化來獲得一種特殊視角下的精神觀照,來獲得在日益加快節奏的都市化生存狀態中逐漸迷失的精神滿足感。這種滿足感,事實上不是通過空間的營造來實現的,而恰恰是通過對空間的逃離來實現的。

左起: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展出畫家盧甫聖、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盧禹舜

  我們今天的想象力,已經越來越依賴於他人製造的符號與元素、乃至他人提供的視覺邏輯來組建。

  繪畫的價值,在於揭示那些人們應該看見而未能看見的。

  應該看見而未能看見的,就是人們通過繪畫,來調動一種視覺想象力,來實現自己觀念中的造像。而今天,造像的氾濫使得我們自我造像的能力越來越缺失。換言之,今天的人已經越來越難以畫出一個自己從未知道的東西了,同時他們也越來越難以想象有存在於今天爆炸的知識信息所沒有涵蓋的東西了,於是,知識越爆炸、想象力就越死亡。

中國國家畫院藝委會副主任李延聲帶家人一起觀看展覽

  因此,繪畫作為一種造型藝術,其出路不僅僅是提供一種視覺經驗,或者説製造一種具體情境來給人們去填充自己的視覺慾望,而是在於通過消解“造景”、“造境”的努力,提供一種止觀的精神境界來喚醒一種精神上的共鳴,通過排空當代的視覺經驗的干擾與修辭,來啟發一種幾乎喪失殆盡的想象力。但是,出於一種對於美術史的認識與繪畫性的自覺,盧輔聖的繪畫也沒有完全倒向消解形象的抽象,而是從材料、語言、形制上保留了中國傳統繪畫的精神性導向的線索與暗示,來啟發國人更有對象性的精神境界的追膜。而這一趨勢又與繪畫本體性訴求的自覺相符合。

責任編輯:張筱曼

熱詞:

  • 盧甫聖藝術展
  • 視而非見
  • 展訊
  • 藝術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