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 |
年畫 |
年畫,就是與年俗有關的版畫,也是過年期間特有的民間藝術。年畫是中國民俗的形象反映,是節日文化風俗的典型體現。
民間年畫因風俗節日而興起,它寄託了人們對風調雨順、農事豐收、家宅安泰、人馬平安和祈福迎新、驅災避邪的願望。
過年的民俗
農曆過年的風俗,我國很早就有文字記載。“年”字,遠在公元前十六至十一世紀殷商時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現。字形為很像一個人在收割或頂谷禾回去,所以《説文解字》稱“年”字是“谷熟也,從禾”。商以後到了周,開始用“年”這個字來紀年。 當田裏的五穀收割完畢,則是一年過去開始新的一年了。因此稱春節叫“過年”。在中國古代年俗中,將一些祝賀過年的東西都冠以“年”字,如見面互相慶賀的話叫“年話”,門上和墻上貼的畫叫“年畫”,吃的糕叫“年糕”,走親訪友的禮儀叫“拜年”等等。
由國家正式確定過年的具體時間,是在西漢太初元年。漢武帝劉徹詔令太史丞鄧平創制“太初歷”,確定正月為歲首,初一稱“元旦”,後又稱元旦前夜為“除夕”。從此,除夕、元旦過年的風俗活動越來越多。
![]() |
年畫 |
年畫民俗的演變
年畫的起源和春聯一樣,都和古代的桃符有關。
如東漢蔡邕《獨斷》裏所載:漢代“常以歲竟十二月,從百隸及童兒而時儺,以索宮中驅疫鬼也。桃弧、棘矢(弓箭),土鼓,鼓且射之。以赤丸五穀播灑之,以除疾殃。已而立桃人、葦索、儋牙虎、神荼、鬱壘以執之。”
蔡邕所説的“神荼”、“鬱壘”在應劭的《風俗通義》“祀典”中引《黃帝書》:“上古之時,有荼與鬱壘昆弟二人,性能執鬼,度朔山上立桃樹下,簡閱百鬼,無道理,佞為人禍害,荼與鬱壘縛以葦索,執以食虎。”因此漢代縣官多在臘日或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衛兇也。”可見,年畫的風俗源於抵禦邪祟的進入的願望。 在《漢書 景十三王傳》中也有記載:“廣川惠王越,殿門有成慶畫,短衣大挎長劍。”顏師古注:“成慶,古勇士也”。
到了南北朝時,乾脆就將神荼、鬱壘直接畫在桃板上。《荊楚歲時記》:“造桃板着戶,謂之仙木。繪二神,貼戶左右,左神荼、右鬱壘,俗謂之門神。”也有人直接將神荼、鬱壘的名字寫在桃木上,省去了繪畫的麻煩。桃符發展到後來,漸漸分化成春聯及門畫,其中的門畫就是年畫的前身。
古人為何家家貼門神?據説,古人以為黑夜有鬼魅出來,門上若畫或貼上一幅武將門神,就可在守護神的保護下安睡。到了晉代,有“元旦畫雞於門”的風俗,因雞一叫天就亮了,鬼魅則不見。此説見於王嘉《拾遺記》:“堯在位七十年,有氏支之國獻重明之鳥,一名雙睛,言雙睛在目,狀如雞、鳴似鳳,時解落毛羽,肉翮而飛。能搏逐猛獸虎狼,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今人每歲元日,或刻木鑄金或圖畫為雞於牖上,此之遺像也。” 畫雞於門上使妖災群惡不能為害,擴大了年畫中的門神題材,至今一些年畫産地的早期門畫中,尚有這一形式的畫樣傳世。
宋代以後門神畫上的猛將秦琼、尉遲恭之像,就是由此衍變而來。
春節張貼年畫的風俗在各年畫産地不盡相同。在佛山,明以前,人們多用石刻虎、獅放於門前左右,以示驅邪示威。自年畫興起後,人們在臘月廿四以後,便開始張貼春聯、門畫,民間俗稱貼門神,以作驅邪納福。
年畫內容與民俗密切相關 年畫往往通過反映民俗風情和各個地方的慶典活動來表現民俗。很多年畫作品在反映社會變革或人們衣食住行等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表現出了時代風尚、社會風俗,給研究者留下了大量可貴的形象資料。如一些年畫中的服裝裝束,是研究服裝變化的真實可靠的資料;年畫中的農耕,畫面中的農耕工具則是研究農業工具歷史演變的重要資料;年畫中反映結婚場面,畫古代婚禮都是堂上供一“天地龍車”或“和合二仙”之圖,案上放弓箭糧鬥、瓶爐花果等物,這與傳説中的桃花女破周公的故事相關。 晚清武強年畫印了一些反映維新變法運動時提供新學的年畫《萬童習武》、《兒童體操圖》等,景物一改過去家塾那種書房環境,表現了奮發自強的主題。從這些反映教育題材的年畫中,得見我國近百年來教育制度的衍變,也可以看到到受西俗影響的社會變革,如男女平等、風氣開放等等。
在舊時,年畫不僅歲末臘月大量出現在鄉村市集城鎮街巷,就是在平時喜慶節日、婚喪風俗中,仍可見到各種不同題材形式的年畫,如嫁女娶親、生子彌月、入塾讀書、考試中舉、陞官授職、拜師收徒、酬師謝神、養蠶獲利、捕魚豐收、出獵平安、安家遷居、謝醫挂匾、祭天酬神等等民俗活動中,都有年畫藝術形式點綴其盛。所以,年畫藝術與民俗密切相關。古時沒有電影電視,也沒有報紙刊物,更沒有網絡等現代媒體,因此,年畫作為惟一的發行量最大、覆蓋面最廣的傳播媒體,以其通俗性反映了幾乎所有民俗文化內容。
年俗中的應景年畫
《春牛圖》
農村過去無歷書,年畫作坊入冬先印《春牛圖》,圖下畫一芒神,為一童子模樣者,手持一短鞭,象徵春臨,童子依一臥牛身旁,手托一“春”字。圖上印有一年二十四節氣月日表,及“流郎詩”、“地畝經”等,供農人耕作時按圖上節氣行事。從宋劉克莊詩“今年臺曆無人寄,且看樹翁壁上圖”句,則知《春牛圖》遠在宋代已流行民間。《春牛圖》又名《芒神春牛圖》,《清嘉錄》:蘇州新年“城中圓妙觀尤為游人所爭集。賣畫張者聚市於三清殿,鄉下爭買《芒神春牛圖》。”
《春牛圖》有很多種類,不同地方的年畫構圖不同,但主題一樣。
![]() |
年畫 |
(聲明:藝術臺轉載此文出於傳遞信息之目的,不意味着藝術臺贊同其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