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資訊 >

人民日報:不要充當文物犯罪的推手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20日 12:2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是一組令人喜憂參半的數據。2010年全國共立各類文物犯罪案件973起,其中盜竊文物案件387起、盜掘古墓葬案件451起,分別比2009年下降了12%、21%和18%。這意味著每三天在中國就有一起文物犯罪發生。

  從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初,長沙市望城縣等地先後發生20座歷代墓葬遭到破壞,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生在湖南省的涉案人員最多、涉案範圍最廣、社會影響最大的盜墓案件。湖南長沙、江西新餘、山東濟寧的三個犯罪團夥參與了資金提供、設備投入、勘探古墓、盜掘墓葬、銷售分贓的“一條龍”作業,令人震驚。據這一大案的主犯講,其犯罪動機竟是受某“鑒寶”欄目刺激。

  近年來,隨著“收藏熱”、“投資熱”的不斷升溫,我國不少地方的古玩、舊貨市場十分活躍,拍賣行業也生意興隆。於是各種“鑒寶”欄目應運而生,這本是傳播文物知識、提高大眾文物保護意識的良機,然而一些主持人和專家不是在推介文物的歷史文化價值上下功夫,而是過分突出文物經濟價值的傾向,片面炒作甚至推高文物價格,給人們造成心理錯位,誤以為買賣文物是發財之道。這樣的欄目還是越少越好。

  目前,中國文物市場的活躍已經吸引大量文物回流。一些非法盜掘走私的文物出現在拍賣行和文物交易市場,知贓買贓的收藏者不在少數。有的收藏者還振振有詞,説什麼如果不是他們的慷慨解囊,這些文物還將繼續流失,殊不知他們客觀上已成為文物犯罪的推手,成為犯罪鏈條上的重要一環。

  其實文物保護與文物犯罪就是此消彼長的較量。當很多人都做著白日夢,想著通過撿著一件寶貝,然後一夜暴富,文物犯罪分子怎麼可能不鋌而走險,而大多數的文物又怎麼可能安全?就以長沙市為例,2009年破獲那件大案後,文物部門聘用了2000余名群眾作文物安全員,到目前為止,全市再未發生盜掘文物案件。

  初夏時節,我們去探訪位於山西南部的一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涼寺。由於參觀的人少,我們到時,這座元代的建築還關著門,但運城文物工作站的鐘站長打了個電話,不到5分鐘,一位50齣頭的阿姨就趕來幫我們開門。這處遠離城市的寺廟雖然有些荒涼,但寺內顯然是經常打掃的,灰塵並不多。阿姨叫韓典子,很特別的名字,她説自己是義務的文保員,隔幾天就來看看這寺廟是否安然無事,下雨了下雪了就來看看有沒有塌陷漏雨,沒事的時候圍著四週逛一逛,看一看有沒有被破壞的痕跡。她當這個文保員已經20多年了,“我看護這座寺廟,只是因為從我懂事起,我媽就和我講它是我們這裡最莊重的建築,十里八鄉的人都離不開它。”

  據統計,這樣的文保員在全國有很多。其實,除非社會上所有人都將文物安全看作是與自己息息相關、與未來息息相關的事情,否則文物安全只能是空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