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5月05日 16:3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蘇州戲曲博物館鎮館之寶—晚清寶和堂崑曲堂名燈擔。
參加展廳展演的崑曲演員正在搶粧。
僅存一本的《昆劇全目》抄本、元代的《中原音韻》、明代的《真跡日錄》、周總理特批黃金製造的戲裝……昨天,幾百件珍貴的崑曲文物和圖片同時亮相大劇院《蘭苑芳鰲—中國崑曲600年全景》特展,慶祝崑曲“申遺”成功10週年。
走進展廳,就像一腳跨進崑曲600年的歷史長河,它的沉浮興衰盡收眼底。最古老的是元代周德清所著《中原音韻》,如今已然發黃髮脆的它見證了崑曲的興起。一部清嘉慶年間內廷供奉陳金雀的祖傳藏本《昆劇全目》抄本記錄了崑曲的輝煌與巔峰,書中收錄了清代中葉盛行于舞臺的昆劇劇目有1298齣之多,而今天能夠上演的昆劇劇目不過200多出。蘇州戲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晚清寶和堂崑曲堂名燈擔也來到了大劇院。這件燈擔用紫檀木、黃楊木鏤雕而成,四週鑲玉綴寶,富麗精美。堂名是一種坐唱演出形式,堂名燈擔是昔日崑曲戲班去大戶人家唱堂會時必需的裝備。
北方崑曲劇院也帶來了劇院的看家寶—幾套金絲製成的行頭。這精美的行頭背後也有一段佳話,1957年北昆建院時,雖然處於困難時期,但周恩來總理特批給北昆26兩黃金,這26兩黃金被做成金線,繡入行頭,做了十件蟒十件靠。浙江省昆劇團帶來的展品中有不少是《十五貫》的道具,比如尤葫蘆的斧頭、婁阿鼠的帽子。這部戲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曾創造了“一部戲拯救一個劇種”的奇跡,將衰微的崑曲帶入新的輝煌。
和普通的靜態展覽不同,展廳內還有一個能坐二三十人的小劇場,展覽期間每天上午將由北方崑曲劇院、江蘇省蘇州昆劇院、浙江省昆劇團、上海昆劇團等院團現場演出《牡丹亭》、《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劇目片段。展廳墻上的一個液晶電視裏還循環播放著崑曲動畫片,水墨動畫寫意靈動,吸引不少觀眾駐足。
此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14日。隨後,大劇院還將推出“大雅之美”崑曲系列演出及一系列講座,多元立體展示崑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