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資訊 >

“飲冰室”風波及其他:該如何對待名人故居

發佈時間:2011年04月15日 14:1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飲冰室”風波及其他

  此前引得輿論大嘩的梁啟超故居“飲冰室”拆遷,原來是一場烏龍。有關方面回應,“飲冰室”本來就不在新會會館,新會會館也不會拆除,將原址保留,西城現有的101處會館都將在10年內,被打造成帶有博物館性質的會館群落,而不會因為城市建設湮沒無聞。

  為何媒體一次簡單的“誤讀”,就瞬間引爆輿論的過度闡釋?

  表面上看,這是因為一代大家梁啟超名頭甚響,而“飲冰室”之於梁啟超具有標誌性的符號意義,若將其拆遷,不啻抹去民眾記憶中那段風雲激蕩的歷史。

  實際上,民眾的敏感,表達的更是一種焦慮,對現實語境中歷史建築一再被褻瀆的焦慮。因此,稍有風吹草動,哪怕是烏龍,也會讓社會敏感的神經陡然繃緊。

  不可否認,在一輪又一輪的城市建設中,不少歷史建築被強大的推土機碾平,那些氤氳著名人氣息的故居,在商業化大潮的洶湧侵襲下,一敗塗地,生存空間越來越逼仄。説白了,梁宅風波,雖然是新近發生的事情,演繹的卻是老話題,即如何看待歷史建築,如何面對城市建設的新與舊。

  毋庸諱言,對待名人故居等歷史建築,應擯棄兩類心態,一種認為,必須精心善待之,比如全貌保存、一切如舊,最好將名人故居泡在福爾馬林的溶液裏,保持它們的原汁原味,絲毫不能改。人沒了,原狀就已經改變了,煞費苦心地試圖“保鮮”,未免迂腐而呆板。另一種認為,歷史建築是城市發展的絆腳石,與現代城市格格不入,必須芟除,不如此就無法儘快推動城市化進程。這兩種心態,一是膜拜主義,二是虛無主義,都很極端,皆不足取。

  應該看到,我們正處在史無前例的城市化進程之中,城市要發展、要前行,要讓生活更美好,就不能不自我改造,不可能不觸碰歷史建築。有些時候,對待名人故居也需要適當地祛魅,因為不是名人所有生活、居住或過往的地方都有條件原汁原味地保留,有的名人故居只不過是名人曾在此短暫居留過,如果一概留存,那麼需要留存的地方太多了,死人與活人“爭地”,歷史建築果真成了一種負擔,讓後人裹足不前。

  當然,更需警惕的是,推土機是堅硬和無所不摧的。一味以推土機為先鋒大搞建設,城市倒是絢爛與繁華了,但歷史建築卻被嚴重邊緣化。推土機政治的背後,充斥著城市管理者粗暴的權力意志,坊間為這些管理者勾勒了一幅“四拍”漫畫像:一拍腦袋,就這麼定;二拍胸脯,我負責;三拍大腿,又交學費了!四拍屁股,走人。不少歷史建築正是在“四拍”中走向凋零,變得面目全非,而官員不必為自己的輕率負責。但拆掉的歷史建築,是再也回不來了,讓人痛何如哉?!

  歷史建築是整座城市的,是大家的。歷史建築是拆還是留,或者多大程度地保留,應該廣泛徵諸民意,這種民意既包括普通老百姓的意見,也包括專家學者的意見。事實上,在城市化建設中,許多時候民意被缺席了,他們知情權被付之闕如,正因為如此,每每傳出歷史建築將要毀於一旦的消息,民眾在錯愕之餘,反應激烈。還有一種情況下,在拆遷歷史建築前,管理者倒也徵求了專家意見,但徵求範圍過窄,而且個別專家有時被少數人的意志左右,成了一種道具。

  史學家錢穆説:“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歷史建築就是歷史的一部分,對待歷史建築同樣應葆有溫情和敬意。如果城市管理者們像追求GDP一樣追求對歷史建築的保護,像建設新地標一樣善待傳統文化,那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