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作為中國澳大利亞文化年的重要活動,展覽《海參——華人、望加錫人、澳洲土著人的故事》正在首都博物館展出。記者11日走進展廳,了解到綿延數百年的中澳交流史中鮮為人知的動人故事。
乾隆年間澳洲海參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這次以“海參”為主題的展覽,用獨特的視角展示了中澳兩國間源遠流長的貿易關係以及中國古典藝術和澳洲土著藝術在現代背景下的碰撞與融合。
展廳主體墻的中心位置懸挂著24把大小不一的桿秤,每根秤桿下都係有一小捆從澳大利亞空運過來的海參。這組裝置藝術作品名為《交易》,作者是本次展覽的主創者、澳籍華人藝術家周小平。
周小平告訴記者,至少從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起,居住在印度尼西亞的望加錫人就駕著木制敞艙船,穿越重洋抵達澳大利亞北海岸,捕撈珍貴的海參銷售到中國廣東等港口,供達官貴人作盛筵珍饈。海參業也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個出口産業。
歷史資料顯示,作為中澳海參貿易“中間人”的望加錫人,早在英國人抵達澳大利亞之前,就獲得一些澳洲土著首領的批准,在特定區域捕撈海參。望加錫人每年出航一次,在12月或1月季風開始時抵達,來年6月再順著回風返航,將所獲海參銷往中國。
“這是一個出人意料的展覽,它提供給中國觀眾一個過去並不知曉的信息:中國人早在18世紀便因小小的海參與遠隔重洋的澳大利亞建立起密切的往來關係。”首都博物館館長郭小淩説,“今天中國與澳大利亞之間的廣泛交流就是200多年前海參貿易的繼續。”
2010年,中國已成為澳大利亞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和第一大出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