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畫廊 >

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21日 16:4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政協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祥林嫂》劇照

  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老師于2011年2月19日在上海病逝,消息傳來,萬人震悼。此刻,她那句“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的名言再一次響起在我的耳畔。

  袁雪芬1922年出生在越劇的故鄉浙江嵊縣的杜山村。她的父親是農村的私塾先生,但僅靠父親的收入難以維持生計。她的一個剛出生的妹妹被送去育嬰堂,隔年又把出生才40天的妹妹送給劉家做“接奶媳”。這些遭遇使幼小的袁雪芬暗暗下了決心,寧願苦了自己一人,也不讓妹妹們遭災,爹媽受苦。她在11歲上,不顧父親的反對,離家出走,進了四季春科班學戲。那時還沒有“越劇”這個名稱,而是叫“紹興文戲”或“女子的篤班”。舊時的科班學戲極其艱苦,清早起來就要吊嗓、背唱詞,練把式,翻搶背等,稍有差錯,還要挨竹爿、藤條的責打,而且戲班主要在江、浙、滬一帶水鄉城鎮流動演出,過的是顛沛流離的生活。13歲那年,戲班在嵊縣崇仁鎮演出,當地的大地主裘孝樓指名要袁雪芬做“過房女兒”(即乾女兒),並連推帶拉把她代進裘家的宅院“稀廬”。其實裘孝樓居心不良,他對袁雪芬説,只要跟了她,以後會分錢和房子給她。袁雪芬聽了,嚇得一身冷汗,高聲喊道:“讓我回去!我爸爸説過,我們不要做小老婆!”她拼了命衝出稀廬,逃回了外婆家。滿師後,袁雪芬有幸與當時的名旦王杏花、屠杏花同臺,受到很好的藝術熏陶和滋養。1936年戲班到杭州演出《玉蜻蜓》、《秦雪梅吊孝》等戲,因王杏花有急事回鄉,袁雪芬初挂頭牌,這時,才14歲。同年,袁雪芬隨四季春戲班初次闖蕩上海,頗受好評,併為高亭唱片公司灌制了第一張女子越劇的唱片,節目是王杏花的《玉蜻蜓遊庵哭圖》、袁雪芬的《方玉娘哭塔》。1938年再度赴滬,袁雪芬擢升為頭肩花旦,與馬樟花合作,演出《梁祝哀史》、《恒娘》等戲,紅遍滬上,袁雪芬被譽為“越劇新後”,從此立足上海。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處於社會底層的被稱為“戲子”的演員,特別是女演員,隨時有遭受蹂躪,或被腐蝕吞噬的危險。所以,不少女演員拜有財有勢的人為“過房爺”、“過房娘”。但袁雪芬對這些非常厭惡,她身穿一件藍布的旗袍,梳一條長辮子,吃素食,拒絕各種堂會及應酬,上海聞人杜月笙及宋美齡請她去唱堂會,她也回絕了。從小父親就教導她:“女孩和男子一樣都是有用的,都可以自食其力,要做到人窮志不窮。”她尊奉的就是“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唱戲”的信條,做到了“出污泥而不染”。這在當時是很不容易的。
 
  袁雪芬是一位勇於改革和創新的越劇藝術家。越劇原來只是浙江農村的一種小戲,底子很薄。40年代初在上海演出的越劇還很粗俗,甚至低級。袁雪芬想,上海的戲劇舞臺競爭激烈,越劇若不從內容和形式各方面進行改革,使之豐富完善,極容易被淘汰。她觀摩了崑曲、京劇等,又看了幾臺話劇,特別是看《文天祥》,逐漸形成一個想法,就是越劇要尋求兩個奶娘,一個是崑曲,一個是話劇。後來的實踐證明這個想法是對的,這兩方面的營養與越劇自身的藝術肌體結合起來,致使越劇逐漸成為既有典雅風格又具有生活氣息和藝術活力的新興劇種。

  袁雪芬認為急需要做的是建立編導制。1942年,上海大來劇場請袁雪芬領銜演出,袁雪芬給老闆提出的條件之一,就是建立編導制,她寧願拿出自己的包銀來請編劇,陸續請了韓義、南薇等編劇,編演了《香妃》、《木蘭從軍》、《王昭君》等新戲。1943年,她在演出《香妃》時,與琴師周寶財合作創造了越劇新的唱腔“尺調”,很大程度上豐富了越劇的音樂。通過演出實踐也逐漸形成了獨具質樸委婉、深沉含蓄風格的袁派唱腔。

  1946年5月,她領銜的雪聲劇團又首次把魯迅的名著《祝福》改編成《祥林嫂》,搬上了越劇舞臺,引起了上海文藝界的廣泛關注。郭沫若、許廣平、田漢、胡風等都前往觀看演出,並給予高度評價。田漢説《祥林嫂》的演出是“生活的,人情的”,他稱讚袁雪芬的表演“風格很高,極有才能”。他還在報紙上撰文,稱讚越劇能演出富於現實意義的戲,是很大的進步。後來有人稱《祥林嫂》的演出為越劇史上的一個里程碑,並不為過。《祥林嫂》的演出,引起國民黨當局的不滿,他們把袁雪芬視作赤色份子。當年8月的一天上午,袁雪芬身穿一身白色麻紗旗袍,乘著一輛黃包車去一個電臺播音,在十字路口碰到紅燈,此時突然躥出一個男子,把一包糞便向袁雪芬砸去,灑滿她一身。袁雪芬連忙高喊抓人,可是就在近旁的警察卻不聞不問。袁雪芬向監察局報案,也不了了之。此前,由國民黨控制的越劇職工會,強迫要她參加,並要她擔任理事長,被她拒絕了。拋糞事件並不是偶然的。後來有人從茶館裏聽説,袁小姐還算運氣,對方本來還想叫小流氓在糞包裏放上硝鏹水,毀掉她的面容呢!

  新中國成立後,袁雪芬先後出任華東越劇實驗劇團團長、上海越劇院院長。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與梅蘭芳、周信芳等同獲榮譽獎。1953年與范瑞娟合作主演《梁山伯與祝英臺》,拍攝成我國第一部國産彩色戲曲影片,一經放映,風靡全國。1954年周恩來總理將這部影片帶到日內瓦放映,引起轟動,被譽為“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後來袁雪芬又出演了《西廂記》,在越劇舞臺上成功塑造了一位性格複雜而又鮮明的相國千金的藝術形象。1958年,袁雪芬領導的越劇院又編演了《紅樓夢》,成為廣受歡迎、常演不衰的經典。1959年,袁雪芬主演《秋瑾》,在越劇舞臺上展現了鑒湖女俠的熠熠風采。

  粉碎“四人幫”後,袁雪芬復任上海越劇院院長,她此時雖然已年過半百,但仍活躍在舞臺上。1977年上海越劇院復排《祥林嫂》,這次由金采風和袁雪芬分飾上半場和下半場的祥林嫂。袁雪芬每天很早就到劇場化好粧,從第一場開始就在舞臺側幕仔細看戲。有人問她:“老袁,你上半場沒有戲,為啥來得這麼早?”她笑笑説:“看了上半場,下半場人物的感情才貫穿得下去。”1978年,《祥林嫂》拍攝電影,袁雪芬生怕服裝坐皺,竟接連一天一夜沒有坐一下。那次為了趕時間,連開了好幾個夜車,最後一次從晚上拍攝到清晨8點半,劇中的祥林嫂倒在雪地裏死了,而袁雪芬卻因過度疲勞,倒下後,竟在臺上睡著了。

  袁雪芬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越劇表演藝術家,而且是一位社會活動家、戲劇活動家。她曾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市劇協主席等要職。退休後,她仍然一直關心著越劇事業以及整個戲劇事業的發展。上個世紀90年代末,她主持編纂了《上海越劇志》,接著,又主持編撰了《越劇舞臺藝術》畫冊和《越劇藝術論》等書稿百萬餘字,其中《越劇藝術論》填補了越劇理論的空白,初步建立了越劇理論體系。1995年起,袁老師擔任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藝術獎評委會主任。最近五年來,筆者也一直在該評委會工作,她與我們一起看戲,評論,她的言傳身教,歷歷在目。她經常對評委們説:“評獎一定要公正,否則一錢不值。我們要堅持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做到不徇私,不舞弊,請客不到,送禮不收,使白玉蘭純潔無瑕,光彩奪目。”白玉蘭獎雖然只是一個地方性的獎項,但因為公正、透明,而受到各地戲劇工作者的推崇和厚愛。總政話劇團的翟萬臣榮獲配角獎的榜首,他感慨地説:“我翻看了評委會名單,沒有一個評委是我認識的!”兩度獲得白玉蘭主角獎的山西晉劇演員謝濤激動地説:“想不到上海的觀眾如此熱情,想不到上海的戲劇專家如此大度親和,想不到白玉蘭獎如此純潔無瑕,真叫人感動!”白玉蘭獎所以有這樣高的聲譽,與袁雪芬老師的一貫倡導和身體力行是分不開的。

  正如著名戲劇家劉厚生先生所説:“袁雪芬的一生,是透明的一生”。如今,袁雪芬老師走了,但是她在越劇舞臺上塑造的藝術形象將永遠活在觀眾的心裏,她的高尚戲德和人格魅力也將影響幾代戲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