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3月10日 15:1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甘肅日報
2008年3月28日,省博物館正式免費開放,結束了52年的收費歷史。日前,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出臺了《關於推進全國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免費開放工作的意見》,“三館”免費開放迅速成為文化界的熱門話題。
免費開放3年的省博物館如今是怎樣的一幅圖景,它又能為“三館”免費開放提供什麼樣的借鑒?
不小的變化
談起免費開放帶來的變化,省博物館館長俄軍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除觀眾數量大幅上升外,觀眾結構也有了很大變化。”
據統計,免費前省博物館每年參觀人數不足2萬人。2008年免費當年參觀人數就達到30萬人,之後達到50萬人。“省博物館實行的是免費不免票的模式,這個數字從每年印製發放的參觀券上就可以顯現出來,沒有水分。”
在觀眾結構上,免費前的三大特點:旅行社帶團參觀的多、本地觀眾少,文化層次高的多、一般的少,有組織的多、自己來的少。免費開放後,本地觀眾成為絕對主體,幾乎佔到80%,旅行社或團體組織的觀眾逐步減少,以家庭為單位的觀眾佔到一半左右,不同文化層次的觀眾尤其是學生自行前來參觀的也大幅增多。
此外,展廳展覽和觀眾進館頻率變化明顯。免費前館內兩三年甚至多年一個展覽,觀眾一年或幾年來一次。免費後除常設展覽外,一年有好幾個特色展覽,有的觀眾一年來多次。
俄軍介紹説,省博物館的免費開放落實了文化惠民政策。除衣冠不整、醉酒、帶寵物等人員外,沒有任何身份、地域限制,只要出示有效證件即可領票入館,近距離接觸豐厚的文化遺産。
不錯的風景
1月22日,週六下午,省博物館檢票口。前來參觀《滇韻華彩雲南民族民俗風情展》的觀眾排起了長隊,檢票口已經暫停檢票,隔幾分鐘後才會允許觀眾進入展廳。這是免費開放後省博物館不時出現的一道風景。
為吸引觀眾,省博物館緊緊抓住兩條主線:讓展覽更豐富好看,讓服務更貼心暖人。
根據館藏文物和展廳情況,省博物館不斷摸索,目前已形成常設主題展覽與臨時特色展覽互補的良好格局。三個常設主題展覽是《甘肅彩陶藝術展》、《古絲綢之路文明展》和《古生物化石展》。臨時特色展覽則異彩紛呈。自2008年免費開放以來,省博物館先後推出《新乾大洋洲青銅器精品展》、《野生動物人類的自然遺産》、《新疆絲綢之路文物精華展》、《“百名攝影家看隴原”攝影藝術展》《鯤鵬之動新中國成立60年甘肅考古發現成果展》、《聚寶斂珍省博物館新徵集文物展》、《淡遠與純樸香港嚴輝、柯瑜茵伉儷捐贈文物展》、《張大千書畫精品》等多個展覽,本省的、外地的,青銅器、石刻拓片,書畫、攝影,考古發現、新徵集文物、民族民俗風情……三個常設主題展覽和兩三個月一換的臨時特色展覽,讓無數觀眾流連忘返。
2月25日早晨,省博物館院內廣場。幾位老人或打太極或慢走,悠然地鍛鍊著身體。這是省博物館又一道迷人的風景。“這些老人是常客了,天天來。”俄軍覺得老百姓只要進了博物館,無論是到院子裏還是到展廳裏,就是對博物館的認可,都值得敬重。以前,觀眾進博物館只是看,免費開放後,來博物館就不僅是看,而應成為一種享受,可以看、聽、休閒,體驗更多服務。
俄軍認為,博物館就應該為市民提供一個“休閒的共享空間”。
不差的起點
免費開放後,博物館日常運營經費有了保障,員工們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徵集文物,研究文物,展出項目和水準得到了很大提高。省博物館呈現出藏品增加、水準提高、設施改善、學術風氣濃郁的喜人局面。
“免費開放是個起點,但博物館不能天經地義地享受國家補貼,而是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更好地回報社會。”俄軍説,省博物館還有很多計劃,要一個一個地實現:對文物資源和館藏文物進行更深入細緻的研究,舉辦更多優質特色展覽;豐富網絡互動漫遊,讓精品觸手可及,進而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參觀;豐富社會服務手段,組織流動大篷車進社區、進學校、進軍營,讓珍貴文物走出“深閨”,把博物館還給觀眾;不斷提高自身學術及研究水平,開展更多的學術交流和講座;繼續推廣“博物館之友”活動,在都市中形成一個文化互動圈;關注民間收藏,使他們的收藏生活更加美好……
免費開放3年,省博物館華麗轉身,為“三館”免費開放提供了一個成功的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