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美術市場 >

“尋寶”專家心存憂慮 60萬件中贗品達58萬件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5日 13:5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長江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這是我們鑒寶專家組給的價格這種瓦罐這麼值錢?我到後山也去挖幾個回來。

  新年伊始,由CCTV《藝術品投資》欄目、《收藏界》雜誌、《鑒寶》雜誌等16家媒體聯合推選出了“2008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十大事件”,十大入選人物之一,文物鑒賞家、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副主任王立軍,在頒獎現場就直指市場弊端,最近他剛剛結束了在全國42個城市的收藏品鑒定活動,在回家探親時接受了記者採訪。回顧任央視《尋寶》欄目專家組成員,前往全國42個城市“尋寶”的工作經歷,他對目前國內文物市場的現狀充滿了憂慮,“在我們過目的60萬件藏品中,贗品的數量竟達58萬餘件。”

  也上過傳家寶的當

  從事收藏行業多年的王立軍曾坦言,自己也是從上當受騙起家的,完全可以用慘痛兩個字來形容自己的收藏經歷。“回頭一看,我的藏品至少1/3是假的。”這次王立軍給記者講了一個故事,一次受騙的經歷讓自己走上了文物鑒賞的道路。上世紀80年代末,王立軍在蘇州火車站等車,有個衣著破舊的小男孩可憐兮兮地拿著一個紫砂壺,説自己沒路費回家,只能把這個祖傳的寶貝拿出來賣,叫賣200元。男孩拿出根火柴,在壺上一擦就點著了。王立軍覺得很神奇,就掏錢買了,回到家還很仔細地把壺洗了一遍,卻再也點不著火柴了。找專家一問才知,原來騙子在壺面涂了磷粉。

  王立軍説,交了學費,反而悟出來了,文物鑒定很講究學術性和技術性,光靠學問深、資格老、名氣大不行,一定要去市場中磨練,才能成長為具備豐富辨偽能力的“實戰型專家”。

  媒體過度包裝收藏

  此次和馬未都、陳丹青等一起成為中國收藏界十大人物,沒有改變王立軍痛陳時弊的習慣,他説,如今國內參與收藏的人數已經達到了7000萬,藏家的熱情絕不亞於“股民”。可是,在“收藏熱”的背後,卻充斥著造假、賣假、拍假,這些濁流對社會造成了極壞的影響。毫不誇張地説,現在國內文物造假成風,已漸成産業化之勢,歷史上第三次古玩仿製高潮已經到來。

  如今收藏欄目在各大媒體星羅棋佈,組織專家對文物進行估價,早就成了令觀眾一見就眼熱的場景。對此,王立軍表示,媒體對很多觀眾造成了誤導,收藏被當成傳奇故事來説,“一夜暴富”的神話不斷被製造出來吸引眼球,這些都起到了負面作用。很多藏品估價往往過高,藏家説20萬,專家就説200萬,這些過度宣傳對文物市場的混亂起到了推波助瀾的負面作用。

  四種“專家”很害人

  究其責任,王立軍認為,文物鑒定機構沒有盡到應有的責任。目前我國文物鑒定部門大多“只對內不對外”,只負責對國家館藏和發掘文物進行鑒定,不承擔社會文物鑒定工作。因此,私人收藏者只能求助於社會上各類文物鑒定機構。“我們下去尋寶,有些三流倣品,普通人看都知道是假的,竟然也有證書。有的藏家光證書就能拿出1000多張,但他的東西全是假的。”由於門檻較低、法律監管不力,一些自發形成的民營鑒定機構,往往出於利益驅使,做出不負責任的“鑒定”。

  王立軍還將魚目混珠的專家隊伍分出了四種類型。“理論型專家”,文物知識很豐厚,但“眼力”不行,看不準;“老好人專家”,不管什麼東西,都是“好好好”,全是真的;“極左專家”,則寧錯殺不放過,一律否定;“複合型專家”,不但“眼力”不行,人品更不好,只要給錢就開證書,還明碼標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