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20日 15:0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歷時30多年收藏和繪畫,首次將陜西、甘肅兩地580張秦腔臉譜匯集而成的《中國秦腔臉譜》一書已完成編撰工作。
19日,此書編創者張江中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該書收集了陜甘兩地十路不同風格的稀有秦腔臉譜,不僅有清末至民國年間原汁原味的老臉譜,還有演變而來的大眾化臉譜。此外,還收錄了多位秦腔老藝人的彩粧劇照和有關秦腔臉譜的詳細文字記述。堪稱一大特色的是,該書還收錄了根據秦腔臉譜“空白”創作繪畫的水族、小鬼、番將(匈奴、突厥、西戎、吐蕃)等一些非主角秦腔臉譜,可謂涉及面之廣。
張江中表示,該書涵蓋泰山眉型、旋臉型、老臉型、四頁瓦型、僧道型等多個風格迥異的類型,其中隋唐敬德、秦末項羽等臉譜都繫上世紀50年代傳下的珍品。
秦腔起源於陜甘一帶的民間,已有500餘年歷史,被首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其臉譜筆法嫻熟,線條勾法流暢,與京劇臉譜、川劇臉譜並稱中國三大臉譜系統。
張江中説,在多元文化的衝擊下,無論陜西還是甘肅,秦腔這門藝術目前面臨人才流失、藝術質量下滑的局面,老中青傳幫帶的傳承已斷代,秦腔保護和發展是當務之急。為搶救並收藏各流派秦腔臉譜、改變後繼乏人局面,1978年,從事秦腔藝術的張江中奔波兩地,深入民間、探訪老班社,開始整理挖掘秦腔臉譜。
張江中表示,雖然已有幾部關於秦腔臉譜的著作出版,但都涉及陜西一地,而《中國秦腔臉譜》首次將兩地秦腔臉譜匯集在一起,且收集的臉譜與其他著作均無重復。
陜西省戲曲研究院秦腔表演藝術家胡正友評價説,該書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對中國秦腔的保護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也為從事秦腔行當的後人留下了寶貴的遺産。
據知,該書將於今年2月底由甘肅文化出版社付梓出版,其紙張為大16開本,每頁均由四張臉譜構成,並配有詳細的文字闡述,“圖文並茂,將中國秦腔臉譜的演變史娓娓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