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 |
孔子青銅雕像
總高9.5米的孔子青銅雕像本週二在國家博物館北廣場落成。媒體説,這是為弘揚和體現中華傳統文化,天安門地區又添文化新地標。也許過若干年之後,人們驀然回首,發現孔子雕像的聳立,是中國當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情,絕非只是“文化新地標”。
不是什麼人物都可以“體現中華傳統文化”,更不是“體現中華傳統文化”的人物就能夠聳立在天安門廣場東側、長安街上,遙望對面6米高的毛主席畫像。在過去的九十多年,從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打倒孔家店”到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的批林批孔、評法批儒,孔子和他所代表的儒家學説在經歷了從漢代以後越抬越高抬到至聖先師文宣王的地位到被億萬中國人民“打翻”在地之後,終於以高山仰止般的巨人形象回歸,其深遠意義和影響,不是可以僅僅用“文化新地標”來估量的。從尊孔、反孔又回到尊孔,這是一種“返祖”現象,還是“認祖歸宗”,自有後人評説。不管怎麼説,當代中國需要孔子,這是確定無疑的。否則,他老人家就不可能享受如此尊崇的待遇。
近日,剛剛去世的作家史鐵生能否建一座雕像“落戶”地壇公園,成為一些文化人熱議的話題。孔子雕像未經熱議就立上了,立上了也暫時未引來熱議。史鐵生的成就自然不能與孔子相提並論,因此,不管他的立像問題如何熱議,也還是需要從長計議,不急於一時。
有幾個問題是需要討論的。一、為剛剛去世的當代人物立像與為死去兩千多年的古人立像,這是不一樣的。我説的是在公眾場所立像,私人場所就無需討論了。二、安放在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一般性公園或街心公園、廣場也是不一樣的。固然,因為《我與地壇》的大作,史鐵生先生與地壇公園有一種非同一般的關係,但是否就一定要把他的雕像放在地壇公園內,大可商榷。有人以去年10月龍潭公園落成“時傳祥紀念館”並建立時傳祥銅像為例,企望以此證明“前有車後有轍”。其實,這可能與許多人不真正了解地壇有關。地壇公園是一座皇家園林,從保護其完整性來説,不要説史鐵生先生,任何人都不適宜在裏面存放骨灰和安放雕像。倘若讓我提個折中的辦法,以我對地壇公園及其周邊環境的了解,我以為西門外兩側綠地或南門外的街心花園,可以考慮作為安放雕像的地方。
不要誤以為我們厚古薄今,只尊崇古代文化名人,對當今的文化名人缺乏應有的尊崇。孔子雕像的建立是一個開頭,史鐵生先生雕像的建立也是一個開頭。古代文化名人畢竟有數,當代和未來的文化名人大概會越來越多。文化名人不僅是作家,其他門類的藝術家也應當包括在內,比如知名導演、知名演員。你説史鐵生有恩於地壇公園,他説張藝謀先生有恩於鳥巢,或馮小剛先生有恩於唐山,這二位百年之後要不要在鳥巢或唐山立雕像呢?文化名人要立雕像,像錢學森這樣的眾多科學家是否也應當立雕像呢?對什麼人立雕像的問題,的確值得我們做一個通盤考慮,包括立雕像的時間、地點、資金及其保護等問題。紀念已故的各類名人,立雕像只是一種方式,決不是惟一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讓他永遠活在活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