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資訊 >

清華學堂遭嚴重損毀 文物安全不可忽視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4日 11:0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清華學堂為清華大學最早建築,和清華著名的“四大建築”——大禮堂、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一起,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作為清華大學的精神象徵,這裡記錄著清華輝煌的歷史、留下了眾多大師的音容笑貌。遺憾的是,去年11月,這裡因施工人員違章操作,造成火災,損毀嚴重,令人痛心。

  文物古跡,歷經風雨滄桑,躲過無數劫難,保存至今,實屬不易。它們是中華文明的載體,是中國歷史的見證,是珍貴的民族遺産,是不可再生的國寶。一部中華文明史,需要文物提供實證。毀掉重要文物,歷史難以證明,必成千古遺恨!文物不可再生,損毀一個就少了一個。人類有本事登上月球,但再造不出歷史文物。文物的這種獨特作用,是任何倣品所不能替代的。倣造的古建無論多麼輝煌,倣造的古董無論多麼逼真,終因不具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而無法替代真實的文物古跡。文物不可克隆,歷史不容偽造。尊重古人,留下真實,中華文明才能代代相傳。保護好文物古跡,將它們完好地傳給後人,是我們的神聖職責。

  文化部部長蔡武近日指出,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基礎和生命線,關係到文物事業繁榮發展的全局。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和發展好文化遺産,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和光榮職責,我們惟有更加紮實工作,切實履行職責,確保祖國文化遺産安全,才能不辱使命、不負重托。

  時值隆冬,風乾物燥,加上春節、元霄節即將來臨,許多文物保護單位及周邊地區將舉辦各種節慶集會和民俗文化活動,火災誘因和風險增加,防控難度加大,文物消防安全形勢更加嚴峻。各級地方政府、各級文物行政部門和各個文博單位,必須增強防火工作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克服麻痹鬆懈思想,切實加強領導,採取有效措施,改善文物安全條件,提高文物監管水平。做到防患未然、萬無一失。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是文物工作的基本準則。春節期間,前往著名文物景點參觀的人群更勝平時,有關單位應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對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採取有效措施,控制參觀人流,改變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遺産地超負荷接待的狀況,遏制一切濫用文物和遺産的行為,為文物和遺産保護創造良好的環境。

  文物古跡是先人創造的,屬於前人,也屬於今人,更屬於後人。我們應當善待文物、珍惜文物、尊重文物、敬畏文物!尊重先人的創造之功、前人的保全之力,在參觀、欣賞、借鑒、使用文物古跡的時候,絕對不可有任何疏忽。我們有責任保護好文物,使之完好地傳之後代。各級政府對文物安全負有主體責任,應當充分認識文物事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切實把文物保護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納入科學發展考核評價體系,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工作一同部署、一同推進,確保文物保護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