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筆者瀏覽中國篆刻網“藝壇新聞”欄目時欣悉,由呂金成先生主編的《印學研究》在濟南創刊,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第一輯推出的是“山東印學研究專輯”,集中刊發了當代山東印學研究的新成果。懷著對傳統印學和古文字的濃厚興趣,當年那幾個月時間,我頻繁出入北京西單圖書大廈和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卻始終未見此書蹤影。於是筆者便嘗試網購,從自己註冊的卓越網上找到了此書網頁鏈結,于2010年4月6日 晚上提交並生成了訂單,卓越網的工作人員提前兩天上門把《印學研究》第一輯快遞到我的手中。網購使筆者再次體驗到購書的樂趣。這本32開、近25萬字的《印學研究》專著,收錄了各地14位印學理論家的15篇論著,旁徵博引、圖文並茂。在其封皮內折勒口處注有主編題記:“不計文章長短,但求言之有物、持之有故;不論資歷深淺,惟願文心雕龍、術道光弘。”想必這就是《印學研究》的辦刊宗旨,如今全國還沒有一本正規的印學理論刊物,此舉堪稱印學界的屠龍絕響。
眾所週知,好多年前的上海《書法研究》和北京榮寶齋的《中國篆刻》兩種純學術期刊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停刊退市的結局,無不令學界人士為之扼腕嘆息和無奈。年前,當筆者又一次從中國篆刻網上得悉,《印學研究》第二輯——陶文研究專輯已于2010年12月由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消息,心中著實為之一振,仿佛看到了當代印學發展的曙光。筆者以為,當下印人們跟風現象嚴重,多年前有人搞出了陶瓷印,於是大家一窩蜂都去做陶瓷印,卻很少有人從內容上關注以陶文篆書的入印。書畫傳媒界亦然,某家率先評出了年度人物或年度事件,於是媒體趨之若鶩都去評年度人物等,如在梳理2010年年度書畫篆刻大事記時,很少把視線投向出版物,《印學研究》的創刊與前行,無疑是印學界的一件大事。卻沒有媒體把視線定格在《印學研究》上,與其説是不經意的疏漏,還不如説是功利化至上的浮躁社會背景下的結果。所有的一切都在跟風中喪失了自我。
|
《印學研究》第二輯上市可能尚需時日,而從介紹得知,該輯匯集了當代陶文研究的最新成果,從30余篇文稿中選收論文18篇,分別為:陶文概説——兼論東周時期陶器印跡的藝術風格(徐暢)、新泰齊國官量陶文的發現與初步探索(王恩田)、新泰“立事”陶文研究(衛松濤、徐軍平)、齊國銘陶十三器(呂金成、李寧)、後千甓亭藏鄴城陶文略述(衣雪峰)、陳介祺與陶文的發現、收藏及研究( 陸明 君)、陳介祺的幾方古陶文題跋(徐在國)、季木藏陶二三事——讀《新編全本季木藏陶》(王恩田、王戎)、秦封泥與秦陶印跡的比較研究(王東明)、孫文楷陶文著述考略(呂金成)、裏耶秦封泥初探(朱晨)、《續封泥考略》校讀劄記(朱琪)、張貞、張在辛、張在戊、張在乙年譜(孟慶星)、戰國官璽考釋兩則(程龍東)、治印斷想(郭廣強)、聊城楊氏海源閣藏印拾零(徐戰)、鉨文字書發展及流變(古菲)、陶文論著目(徐在國)。筆者以為,這些有關古陶文研究論文的整理出版,無疑是當代陶文印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
有學者認為,古陶文是較之殷商甲骨文更早的一種比較成熟的古文字系統,筆者深信不疑,古陶器遺物主要出土于山東、河北、陜西、河南、山西、湖北等省,最具代表意義的有距今四千五百多年曆史的山東大汶口文化晚期遺址出土陶器上的圖形文字,雖然古文字學家對大汶口陶文的考釋存在分歧,但各家都一致認為大汶口陶文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早的象形漢字。如 唐蘭 先生認為“Ⅲ”就是“戉”,即後來的“鉞”字;認為“Ⅳ”是“斤”字; 于省吾 先生認為“Ⅴ”是“旦”字的繁體字:上面是雲氣托著太陽,下面是“山”形,而金文中的“山”有作五峰形的。“旦”在甲骨文、金文中都省掉了下面的“山”。近十年來,各地有關對古陶器的考古發掘,對古陶銘文的疏證,古印章遺跡陶文的考釋,陶文與封泥的比較研究等課題,各有所獲;而各種陶文論著也不斷涌現,如1990年高明編著、中華書局出版的《古陶文彙編》,2007年齊魯書社出版的《陶文字典》;幾乎囊括了當代所見戰國陶文和商代、西周陶文等歷史文獻。顯然,儘管古陶文的辨識難度遠大於甲骨、金文,但並不妨礙“古陶文字學”成為古文字學的另一個分支,當代古陶文研究無形之中推動了篆刻研究的縱深發展。當代一些篆刻家們似乎已不再滿足於甲骨、金文、繆篆、瓦當文、小篆等古文字入印,也不乏有擷取陶文入印的探索者。而《印學研究》第二輯——陶文研究專輯的出版,正當其時;可以説,這為當代篆刻家和古文字愛好者打開了一扇聚焦陶文印研究與陶文書法創作的學術之窗,同時也拓展了當代篆刻界陶文印研究的新視野。這無不得益 于呂金成 先生深厚的治學功底和學術素養,得益於山東大學出版社敏銳的學術眼光,以及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淵源脈絡。
從目前所出的兩輯《印學研究》來看,竊以為還可以將全書內容細分為若干個子欄目,如“戰國文字學”“金石學”“簡帛學”“甲骨金文學”“古文字通假研究”“流派印”等欄目,然後將入選的論文分別歸入相關欄目之下,這樣更便於分類檢索和閱讀。據悉,《印學研究》第三輯為“民國印學研究專輯”,將挖掘和呈現民國時期的印學研究與篆刻創作的新成果,預計在今年12月出版發行,印學界必將拭目以待。我國的文物資源極為豐富,相信隨著各地考古發掘的不斷開展,各類金屬銘文器具和古代鉨印的不斷出土,必將繼續推進古文字和印學研究向縱深發展。同時,期待著在不久的將來,《印學研究》這一學術刊物定能發展成為半年刊,甚至季刊。
(本台特邀評論員 彭一超 2011年元月11日下午于北京攀古齋)
作者簡介:彭一超,1966年生,湖南湘潭人,字貝谷、號文申,攀古齋主人。畢業于中國新聞學院。現居北京,長期從事新聞出版工作,曾任人民日報市場報、中國藝術報等多家中央媒體編輯記者。業餘致力於古文字、印學研究、楹聯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公開出版發行的主要編著有《中國著名書畫家印譜》《中國名人聯墨寶鑒》《楹聯集萃》等多種,現為中國楹聯學會理事、中華書畫協會副秘書長、北京慈善藝術院副院長、京石印社社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