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01月11日 10:5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網
經過近10年的努力,中國岩畫主要分佈區寧夏回族自治區首次運用GPS衛星定位技術對轄區內三分之二岩畫進行了定位,並結合原始資料、照片資料、拓片資料等八個方面為每一幅岩畫建立了“身份檔案”。
這一創新舉措填補了中國岩畫領域的空白,為今後開展岩畫的保護、搶救及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學的決策依據。
據寧夏岩畫研究中心主任喬華介紹,寧夏從2001年開始對境內岩畫進行田野考察,2007年初步完成資料收集,隨後開始整理堆積成山的原始資料,2009年完成538本岩畫“身份檔案”初稿。
“‘身份檔案’初稿中包羅了寧夏境內約三分之二的岩畫,2010年我們則在初稿的基礎上集中完成滾鐘口、蘇峪口、回回溝、賀蘭口等6個岩畫點共48冊岩畫‘身份檔案’的研製、裝訂工作。”喬華説。
據了解,每幅岩畫的“身份檔案”包括專屬的編號、原始記錄資料、照片資料、拓片資料、GPS資料、影像資料、標本資料、線描資料、以及文字綜合資料。
記者翻閱賀蘭口的岩畫“身份檔案”發現,僅賀蘭口已錄的641幅就有單體岩畫1934個,組合459個,有41冊之多。在其第316號岩畫的資料登記表上,有這樣一段描述:從其他地方搬遷至此,為不規則形狀,畫面在岩石側面,石面風化水蝕較重,畫面受損嚴重,刻痕極淺。
岩畫早在文字産生之前就已出現,是古代先民在漫長的歲月裏運用寫實或抽象的藝術手法,在岩石上繪製和鑿刻的圖畫,記錄了古代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寧夏岩畫作為中國三大岩畫體系之一——北方岩畫的重要代表,主要分佈在石嘴山、賀蘭口、靈武東山、青銅峽、中衛等地。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寧夏岩畫總數為7259組,其中單體圖案22144個。
“對岩畫的研究、保護和利用首先要摸清楚岩畫的基本情況,而此次的岩畫資料檔案就是每幅岩畫獨一無二的‘身份證’,雖然GPS也有一定的誤差,但是輔以田野考察中拍攝的周邊環境照片,相信回訪岩畫會更容易。”喬華説。
長期致力於岩畫資料電子化的寧夏岩畫研究中心業務部副部長楊惠玲告訴記者,為每幅岩畫建立“身份檔案”的同時也實現了岩畫從以前單純的靜態記錄到電子數據化的轉變,這為今後建成寧夏岩畫數據庫奠定了基礎。
2011年,寧夏岩畫研究中心計劃集中對中寧黃羊灣、石馬灣、靈武東山三個岩畫點,共43冊的文字資料、照片資料、線描資料和拓片資料進行審校、修訂和編制工作。剩餘岩畫“身份檔案”的審校、修訂和編制工作預計於5年內完成。
“我們同時也會選擇幾個岩畫點開展不定期的岩畫巡查,動態更新岩畫狀況,為今後岩畫的搶救保護及合理利用提供更為科學、準確的決策依據。”喬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