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9日 13:13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網
12月28日上午,《印度現代藝術展:現代性的氣質》在深圳博物館老館開展,展覽由中國國家文物局、印度文化部、深圳市文體旅遊局主辦,深圳博物館、印度國家現代美術館承辦,在三個寬大的展廳裏面,共展出來自印度的現代藝術作品97件(組),展期三個月。
中印建交今年60週年,兩國互辦“中國節”和“印度節”,中方的“中國印度節”已全面啟動,深博的此項展覽是該節慶設在中國華南地區的重要活動之一,也是在中國展出的第二站,首站為四川博物館。印度藝術家一個半世紀以來繪畫、雕塑的精品匯聚於此,當然就受到深圳市民的矚目——因為那是古老東方藝術的另一朵奇葩,其創作視野不同,相應地藝術文脈也不同。
迎合市場的“公司繪畫”
印度國家現代美術館館長瑞傑夫 盧臣教授告訴記者,現代印度藝術走了一條複雜曲折的道路,它不是在工業化背景下而自然進化的,與西方不同,在被殖民的過程中,印度藝術的現實主義緩慢進程是一個與社會、與經濟和政治的束縛相抗衡和鬥爭的過程。
在佚名的《巴格達王公肖像》前,盧臣介紹説,“這位王公手拄寶劍、一身戎服、赤著雙腳端坐于椅子上,背景是王宮的布幔和廊柱,這是19世紀20年代 ‘公司繪畫流派’的代表作品”。何謂公司繪畫流派?盧臣説,也就是公司訂單購買、按訂單需求繪畫的藝術流派。隨著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的誕生,君主失勢之後的印度藝術家才有了外來的資助人,他們紛紛迎合市場的需求,接受了英國公司繪畫的訂單,按訂貨方的需求,描畫了貝娜勒斯聖城的風景、赳赳武夫氣概的王公、王室翩翩起舞的女子、各式各樣動物和植物等等,題材完全是一派“東方主義”。東印度公司的大小資本家以及夫人們就成為印度繪畫藝術的“資助階級”,因為他們批量地訂購,然後再作為藝術收藏品,把東方的“景物”帶回西方。當時印度藝術家們的多産的作品為新的審美體系建立了標準,並在以後的幾十年中被廣為推崇和仿傚,藝術家學會了用畫板和畫布,學會了西方的學院風格,注重現實主義的主調和線性透視的方法。
盧臣説,公司批量購買藝術的勢頭持續了四五十年,隨著西方19世紀40年代攝影技術的發明,“公司繪畫”雖然逐漸消歇了,但這種畫風給印度藝術的影響是深遠而長久的,例如有了藝術學校,一批出身富裕的年輕人,效倣歐洲紳士藝術家,學習西方油畫技巧,專長于肖像畫、山水畫、裸體畫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