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3日 11:0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考古專家21日在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地段發掘了京杭大運河上的一座船閘遺址土橋閘,考古專家稱這是大運河船閘的首次完整發掘。這次發掘對於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提供了一批重要新資料。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振光今天在發掘地説,此次發掘工作是為做好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文物保護,歷時5個月時間,取得了文物考古工作的重大收穫。土橋閘遺址位於聊城市東昌府區梁水鎮土閘村中,是京杭大運河的重要設施。土橋閘始建於明成化七年(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拆修。在京杭大運河聊城段,目前共發現13座水閘,土橋閘是其中之一。這種水閘是古代用來調節水位高低、保證行船的重要水工設施。
據了解,本次發掘的土橋閘由閘口、迎水、燕翅、分水、燕尾、裹頭、東西閘墩及南北側底部保護石墻和木樁組成。閘口呈南北長方形,南北長6.8米,東西寬6.2米,深7.5米,由底部石板、立墻和閘槽組成。迎水,位於閘口的南側,呈南寬北窄的梯形。燕翅和裹頭,位於該閘的南端,平面呈梯形。分水,位於閘口的北側,呈北寬南窄的梯形。東西側閘墩,在石墻內用明代閘廢舊石料壘砌並用三合土夯打形成。並在東側墻基內發掘一“康熙二十八年撫院明文”石碑。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研究員徐光冀向記者介紹説,此土橋閘規模宏大、建造精細、堅固結實,逆流數百年而無明顯變形,這充分説明了中國古代建築與治水工程技術具備相當高的水平。這對於研究大運河的水工設施、運河沿岸的物質文化習俗、認識大運河在中國古代交流與溝通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秦大樹教授認為,土橋閘修復後仍可作為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一段投入使用。當水量流量過大時,水利部門將在水閘外圍修建兩個堰渠來進行分流。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北起北京,南到杭州,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已有2500多年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