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美術市場 >

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怪現狀 億元時代的軟肋(圖)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20日 14:1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松石間意”琴1.3664億元 創世界樂器拍賣紀錄

  12月5日,北京,記者目睹了北宋名琴“松石間意”創造世界古琴及樂器拍賣紀錄的過程。這過程沒有一波三拍的戲劇性,卻是有些耐人尋味。

  這架古琴估價2000萬—3000萬元,起拍價為1600萬元,5000萬元之前應者甚眾,此後只有三家競投。至8300萬元時,拍賣師三次提醒為“最後一次”而正欲下棰之際,現場左側後部有人“欸”了一聲,然後加價200萬元。豈知同側中區的買家毫不遲疑,應聲而起。雙方就這樣大步流星,幾口就過了1億元,再終以1.3664億元成交,名琴易主。

   事後,記者得知:倒數第二位參與報價的人士其實無意于收藏古琴,而是“不願意古琴在不應有的低價位成交!”

  無意擁有,卻參與競投,這大概在既往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史上是沒有的。這種表面上的“財大氣粗”,實際上是一種理性的表現,只是這種理性不是關於拍賣物價格的斤斤計較,而在乎拍賣物價值的發現、認識與尊重。聯絡2010年拍賣中的許多現象,人們有理由認為,進入“億元時代”的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市場説到底是進入了一個以資本為主體的時代。

  於是,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李可染、石魯等藝術大師那些流傳有序的作品大步邁上千萬元臺階,把他們名下那些不置可否的作品遠遠地甩在下面。

  於是,北方的收藏家南下廣州,把嶺南畫派大師的作品盡力收入囊中,把那些習慣於小步舞曲的當地經紀人與收藏家弄了個目瞪口呆。

  於是,一些拍賣公司的業務骨幹不曾歇息,又走出門國,把那些不敢接的高價單拿下。他們有理由相信,明年的行情會更喜人。

  資本的基本特徵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進入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拍賣市場的資本正是看到了這個市場盤子尚小、來路猶長,從而大舉進入,也正是這大幅度的跨入,既體現了其作為新興力量、作為資本的強勢,又讓人隱隱約約地看到了其軟肋,這就是:力有餘而氣不足。這氣是文氣,是需要涵養的。

  文物與藝術品收藏是千年文脈的傳承,在資本更改、確定所有權後,接下來的工作是靜心讀書、細心摩挲、耐心求證……而在拍賣現場,一些相反的現象值得重視:在真假問題上下注太多,在好壞問題上下注不夠;在材料工藝上下注太多,在審美趣味上下注不夠;在名頭榮譽上下注太多,在風格創造上下注不夠……把中國文物與藝術品推上新的歷史平臺的資本真是又可愛又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