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2月10日 17:02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拍出天價的清乾隆御用瓷瓶
【事件回放】
一中國買家在倫敦以4300萬英鎊的破紀錄天價拍得清乾隆御用瓷瓶,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正在被富裕起來的中國人重新買回來,海外媒體稱之為“瓷器愛國主義”;中國作家富豪排行榜公佈,當紅作家年入千萬不是夢;從今年12月起,著名純文學雜誌《收穫》、《上海文學》等將大幅提高稿費標準,文學雜誌探求生存之路;翻譯稿費20年不變,老翻譯家呼籲提高稿費標準。
【點評】
近期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幾條新聞總離不開一個“錢”字。人們驚詫于那個數額的大或小,但卻往往忽視了金錢背後孤零零站著的那個尷尬的“文化”。
恨也罷、愛也罷,自從有了商品交換,錢這個交換的媒介就再也無法被人擺脫,以至於古人發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感嘆。但是有些東西如果用錢來衡量,其意義和價值就會大打折扣,因為這些東西的價值不在金錢而在文化。
天價購回海外中國文物,固然體現出中國富豪的實力——有人説這也是改革開放取得偉大成績的旁證,但是如此哄抬價格等於是給國家追索流失文物提高了門檻。當年圓明園獸首可以幾百萬、幾千萬港幣地回購,但在今天這樣一個拍賣天價頻出的背景下,沒有上億元,能買回那剩下的幾個“水龍頭”嗎?海外中國文物拍賣價格飛漲,出手闊綽的中國富豪們難辭其咎。許多海外中國文物當年是被非法掠奪而去的,如今再花大錢買回來,不管出於什麼目的——是愛國也好,是倒賣也罷,最終結果不啻是被人“第二次搶劫”。金錢能買回文物,但不能洗刷掉恥辱。天價拍賣滿足的不過是少數富人的虛榮心和囤積居奇者的大胃口,于國於民,有何益處?這樣的“瓷器愛國主義”不要也罷。
孔子曾經稱讚自己的弟子顏回安貧樂道,説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孔子和弟子的樂趣在於追求真理、實踐知識,物質享受對他們而言不過是過眼煙雲。中國人歷來讚美和崇敬這樣的人。
在今天這個錢潮滾滾的時代裏,仍然有人願意堅守無名無利的工作。不是他們自討苦吃,對他們而言,工作本身就是最大的樂趣。翻譯家許淵衝先生90高齡仍堅持每天譯詩,他説這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事;他的同學、畫家吳冠中先生生前只去5元理髮店剪髮,去飯店聚餐,每有剩飯,必打包帶回家;河北大廠評劇歌舞團的趙德平團長成名以後仍然住在農村,曾因穿著太土被星級酒店拒之門外……這樣的文化人,還有很多。他們的工作和成就,源於對文化的那份質樸的熱愛,與金錢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