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6日 16:0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濟南日報
圖一:倣真考古人員工作場景
圖二:在大汶口遺址出土的曾做過開顱手術的人類頭骨
圖三:陳莊西周城址車馬坑
圖四:臨淄山王村兵馬俑坑
山東博物館新館正式開放,吸引了全省甚至全國文博界的目光,因為這座新館內集中了山東考古、文物事業的精品11萬件,加上獨特的展覽設計和布展方式,相信一定會讓各界人士和廣大市民、遊客充分領略到山東文物事業的輝煌。山東博物館館長魯文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特別強調,在新館眾多專題展館中,山東考古館是國內博物館中獨有的,是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以考古知識和考古成果為展示內容的博物館內的專館,所以值得大家關注。
為了讓廣大觀眾和讀者能更好地了解這個全國唯一的博物館內的考古館,記者特別請負責考古館設計布展的負責人之一、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守功帶著記者在考古館仔細轉了一圈。
復原考古發掘現場 感受未知考古知識
進入新館高大雄偉的大廳,從東側的電梯直上3樓,就看到了山東考古館。王守功説,考古館分為兩個展廳,第一個展廳的內容主要是讓觀眾了解什麼是考古學,考古學中包含哪些內容,考古是如何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等等這些基礎知識。在這個展廳裏,專門設計、復原了城子崖遺址展示區、“東方半坡” 北莊遺址展示區、淩陽河墓地展示區等我省考古所取得重大成就的幾個考古發掘現場的情景,讓觀眾能直觀地了解考古人員是如何實際工作的。而“古代工藝技術展示區”也是很有看頭的,通過這個部分,人們可以知道製作工藝技術研究是了解古代科技成就及生産力水平的重要手段。考古學者通過考古資料對古代石器、骨器、陶器、木器、銅器、鐵器、紡織、釀酒、鹽業等許多製作工藝進行了研究,使現代人進一步了解不同時代手工業發展及古代社會生活、生産情況。這裡展示了石器、陶器、銅器、鐵器等四類不同材質的製作工藝和生産技術。
記者看到,展廳內有專門佈置的考古場景,“考古人員”正在分工進行工作,有的在探方發掘、有的在研究文物,而考古現場散落的工具、出土的文物和各種破損的文物碎片,以及其他物品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王守功介紹,在這個展廳裏,有兩部分內容是很多人一點都不了解的,甚至聽都沒有聽説過的。確實如此,展出的很多專業考古內容,連專門采寫考古新聞的記者也是第一次聽説。而這些內容大都集中在“考古與科技展示區”和“體質人類學在考古中的運用展示區”。考古與科技展示區介紹了考古年代學及多學科在考古學領域運用所取得的成果。分別展示了碳14測年方法、體制人類學在考古中的運用、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遙感考古、水下考古等研究領域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及取得的成果,展示了考古學發展的廣闊前景。
在“體質人類學在考古中的運用展示區”中間的一個玻璃櫃中,展示著一個人的頭骨標本,奇特的是在這個頭骨頂部還有一個圓洞。王守功對記者説:“別小看了這個頭骨,這可是山東省最重要的文物之一呢,也是考古館中展示的最重要的文物。這個頭骨是廣饒傅家遺址發現的距今5000年前大汶口文化人進行開顱術的頭骨標本。經過多學科專家共同研究,該患者成功實施了開顱手術。據了解,這是中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開顱手術成功實例。1985年、1995年、1996年山東省考古部門三次在廣饒縣傅家村進行發掘,發現了400余座大汶口時期的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和裝飾品。2001年3月,考古人員在整理人骨標本時,發現編號為392號墓的墓主顱骨右側頂骨靠後部有一個圓洞。圓洞周圍有明顯刮削痕跡和骨組織修復的跡象,研究人員推測,這個直徑為31 25毫米的近圓形顱骨缺損,是墓主生前施行開顱手術時留下的,所以這是一件讓現代人不可思議的文物。”
那又是如何確定這個頭骨做過開顱手術呢?王守功告訴記者,研究人員從考古學、醫學的角度綜合研究,確定顱骨上的近圓形缺損確實有明顯的人工刮削過的痕跡,排除了這個孔是由於病變或者發育不健全等原因天然形成的。研究人員採用現代醫學設備,從多個不同角度進行檢查分析研究,證明此缺損邊緣的斷面成光滑均勻的圓弧狀,應是手術後骨組織修復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螺旋CT三維成像,可以清楚地看到缺口的邊緣,顱骨的內板和外板已經很好的融合了,這就充分證明392號墓墓主確實做過開顱手術,而且手術是成功的,手術後病人至少又存活了兩年時間。
5000年前的人就能做開顱手術,而這個做過開顱手術的人居然還又活了兩年時間,不看到實物,不知道這些科學研究結果,一般人是很難相信的。而這些內容,都能通過現場的多媒體投影了解發現和研究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