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11月5日,《交流 融合 傳承——旅順博物館藏亞洲文物展》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中開幕。此次展覽共有180多件文物,時間從商週到明清,地域涵蓋中、印、日、朝,有甲骨文、青銅器、陶瓷、佛像、書畫、竹木雕等門類,可謂國寶薈萃,時間之長、地域之廣、品種之多,為南博館歷年特展所罕見。
“冉鉦”,體表光素,鑄銘文91字,記載吳王夢壽時期對外征伐等史跡。此鉦造型獨特,經測定得知,它能奏出古代“夾鐘”、“黃鐘”以及“黃鐘”倍率的音律,曾被考古、金石和古文字大家羅振玉收藏,《三代吉金文存》、《貞松堂集古遺文》等著錄,堪稱國寶。
甲骨文、青銅器是焦點
8件殷商時代的甲骨文是展覽的焦點之一。其中包括二級文物7件,三級文物1件。通過商代甲骨和商周青銅器上文字的展示,觀眾可以對華夏文明之始,進行初步的探索和了解。
代表商周時期文明程度的另一類文物是青銅器。此次展覽的30件青銅器包括一級品10件,二級品14件,三級品6件,多件帶有銘文,如“虢文公子段作叔妃鼎,其萬年無疆,子孫永寶用享”,“王后左相室”,“十四年成皋令趙容造公鼒容鬥”的青銅器正是這種“信史”的載體。
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金文”、“鐘鼎文”。據介紹,商代到春秋時期的銘文一般是鑄成的,戰國秦漢時期的銘文大都刻成或鏨成。商代銅器銘文內容較簡單,一般不含重要意義。鑄銘目的在於標記器主的族氏,識別用途,故位置多於器物不顯著部位,例如此次展覽的“亞酉”、“父丁”銘酒器。到了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大發展,銘文的性質、內容、形式、數量甚至書體等方面都較以前有了很大發展。內容有記載王室的政治謀劃、歷代君王世紀、祭奠訓誥、宴饗、田獵、征伐、訴訟等等,非常豐富。
如“降父簋”,內底有銘文 “降父□作寶簋,其子子孫孫萬年用”等14字,曾經為羅振玉收藏,《三代吉金文存》等著錄;“召樂父匜”腹內有銘文“召樂父作婦妃寶匜永寶用”11字,也都曾經為羅振玉收藏,為價值非凡的珍品。
陶瓷精品呈現中亞“土與火”藝術
絲路文明也是此次展覽的核心部分之一。此次展覽展出一些具犍陀羅藝術風格的珍貴文物。從文化和藝術角度而言,經由絲綢之路傳播的犍陀羅藝術對古代東亞影響深遠。犍陀羅是古代印度十六列國之一,位於古印度的西北地區,即現在的巴基斯坦白沙瓦一帶。犍陀羅藝術是指公元1至6世紀在犍陀羅地區所産生的佛教藝術樣式,奉行“神人同形”的造像傳統。其最大的變革是佛像形象的創造,出現了較為生動的佛陀的姿態。“面帶笑意”是犍陀羅造像特有的冥想表情。低垂的視線,眼瞼半覆眼球,面容豐滿而安詳等“冥想”形態特點,對中國早期石窟造像影響深遠。據介紹,犍陀羅的造像藝術沿著古老的絲綢之路從遙遠的中亞向東方傳播。新疆的龜茲(今庫車、拜城一帶)、于闐(今和田)等地留下的佛教洞窟、佛教遺址,都可以看到犍陀羅風格的造像和壁畫。此外,此次展出的“梵文《妙法蓮花經》寫本殘片” 是這一重要佛教原典至今公開抄本中最古老的版本。
此次展覽中還有眾多東亞古代陶瓷精品,呈現出包括中國在內的古中亞在“土與火”的藝術方面的傑出表現。中國古代工藝品板塊中,唐代的木雕葡萄紋門楣雕工精細,具有極高的文化藝術和科研價值。書畫部分中,則既有藍瑛、沈銓這樣的中國名家,又有野出蕉雨等日本代表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