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11日 16:54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近年,湖南學者陽國勝等人所提出的“炎帝故里在湖南省會同”的新説,受到了學界關注。這一學術觀點到底包含哪些內容?對考古研究又有什麼價值?為解答這些問題,一批學者近日奔赴湖南會同,進行了實地調研。
中華文明分佈廣泛
據介紹,陽國勝等人的新説主要依據包括:會同當地眾多地名與炎帝神農氏密切相關,會同縣連山鄉八座古廟佈局與炎帝首創《連山易》方位吻合,會同及周邊大量考古發現支持“炎帝故里會同新説”等。此外,還認為“神農”是一個農耕氏族,炎帝是其中的傑出首領;認為神農氏族起源於古沅水領域,以沅水領域為中心的環洞庭湖地區是中華文明的重要起源地等。
對這些觀點,與會學者表示:一方面,進一步的確證還有待於科學考察與實物證明;另一方面,它所包含的很多思想給學界帶來了新的啟示。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會長、清華大學教授李學勤在書面致辭中説:“黃帝、炎帝代表了兩個不同地區,一個是中原的傳統,一個是南方的傳統,這種地區的觀念對我們研究古史傳説頗有意義。在這裡,我們可以著重申明兩點:第一,中華文明的起源要比很多論著設想的早,甚至要早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第二,中華文明在相當早的時候,包括它剛在萌生的過程中,便有頗廣泛的分佈。”
更要注重文化傳承
相對於故里考證,會同當地的民俗民風更吸引人們的注意。當地的祭祀文化、易學文化、巫儺文化等留存豐富,流行於民間的《鬥牛舞》、《神農裸祭》、《草龍舞》等舞蹈,生動再現了遠古先民敬天重農的風俗習慣,保存了異常古樸、原始的民俗民風,對研究先民的生活習性頗有價值。
據了解,會同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挖掘、修復各種遺址古跡,收集、整理各類史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是,一面是保護與整理,一面也有令人痛心的破壞與流失。現在所看到的文物,不少都是從民間蒐集而來。中國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認為,不僅應儘快將散落的文物收集起來,還要做出完整科學的記錄,因為“出土的每一件文物所擺放的位置,乃至與周圍環境的關係,都很有可能蘊含著豐富的史料信息。如果將它們隨意挪離原位,即便追尋回來,可能已流失了很多隱含的信息”。
其實説到底,考證故里是一種嚴肅的學術行為,但是它的意義可以超出學術的邊界,獲得更廣泛的社會效果。比如,如果我們能夠借助學術研討與考古求證的契機,進一步在群眾中培養文物保護意識,進一步增強人們的民族自豪感與凝聚力,使每個人都能自覺繼承與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這樣的效果是不是更為人們所樂於接受呢?
關於名人故里的追尋與考證,一直很受大眾關注。其實,一些歷史人物時代久遠,一生可能輾轉多地,如果糾纏于故里之爭,倒不如把更多注意力集中于考古發現、文物保護乃至精神傳承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