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資訊 >

21世紀去博物館開“主題派對”

發佈時間:2010年11月09日 17:2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文匯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紀,博物館應該承擔起怎麼樣的社會職責?博物館的角色正面臨怎樣的轉變?昨天上午,6位跨學科的知名人士在上海世博中心為第22屆國際博物館協會大會作主旨報告。圍繞“博物館致力於社會和諧”這一大會主題,他們就新時代下博物館應具有什麼樣的新任務和新角色進行了探討。在專家思想火花碰撞的同時,記者發現,“轉型”成為專家口中出現最頻繁的關鍵詞,傳統博物館以展品、珍藏為重心的理念,正在向以人為本、注重休閒娛樂功能轉變。

    “博物館之夜”邀請遊客過夜

    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統治,也使得皇宮中歷代王室收藏的各國繪畫、雕刻、工藝品等大量藝術珍品轉為國家所有。1793年法國資産階級政府下令在盧浮宮的大畫廊建立中央藝術博物館,正式向上層社會開放,從而促進了歐洲各國皇家博物館和私人博物館的開放,開始了現代博物館的發展進程。那個時候的博物館主要職責是珍品的收藏和展示,後來,博物館又變成了公眾學習知識、了解歷史的場所。

    然而,博物館能提供的只有被動的學習經驗嗎?這個對博物館的傳統認識已經被專家們推翻。“當代的博物館應該成為一個集學習、休閒和娛樂為一體的場所,人們可以在博物館裏欣賞展品、學習知識,更應該可以在博物館以娛樂的方式感受到身心的愉悅。”歐洲議會文化、遺産總幹事加布裏艾拉巴塔伊尼德拉戈尼在她的主旨發言中提出,博物館應該為人們提供一個“休閒的共享空間”,在這個空間裏,參觀者不再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者,博物館也不僅僅扮演施教者的角色,而是在人們的休閒和娛樂活動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德拉戈尼提出的觀點已經被一些博物館所實踐,歐洲範圍的“博物館之夜”活動就是最好的例證。“博物館之夜”首先在法國發起,2005年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活動時間每年定在5月16日,自19:30到24:00,歐洲41個國家的2200家博物館同時免費向公眾開放。每年的“博物館之夜”都會預先設定一個主題,如2009年“博物館之夜”的主題為“藝術間的對話”,遊客們在博物館參觀的過程就像參加一個主題派對,他們通過手電筒照明欣賞展品,觀看現代舞蹈,甚至是在博物館內睡覺……精彩的娛樂節目成為吸引參觀者的“殺手锏”,2008年僅在法國就吸引了150萬遊客。而人們更是通過這種顛覆性的方式重新認識了歷史文化遺産。

    到博物館尋找自我身份認同

    “最近幾年,上海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組成正在發生變化,研究人員的比例下降,社會教育和服務人員的比例增加。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重視藏品的研究,而是我們更注重對參觀者的人文關懷。”上海博物館館長陳燮君用人員比例的變化闡釋了博物館職能的改變——由重“物”轉變為人、物並重,以人為本。

    人類學教授盧爾德阿裏斯佩在發言中指出,不但博物館要向服務觀眾傾斜,其收藏的展品也應該更多關注人文歷史和非物質文化,而並非一味收藏文物珍品。在報告中,阿裏斯佩向聽眾介紹了她的試驗項目:把人們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和傳統習俗搬到博物館中表演,讓參觀者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全球城市建設高度統一的今天,不同國家不要陷入單一的博物館建設思維中。除了展示文物、物質文化的博物館,我們更應該建設非物質文化博物館,只有這樣,人們在參觀博物館的同時才能在全球化的影子下找到自我身份的認同感。”

    國際博協也在為記錄和保存人類非物質文化積極地進行嘗試。2010年博物館日前夕,國際博協在德國的移民中心碼頭建立了一個記錄移民文化的博物館。曾經有700萬德國人從這個碼頭離開德國去新世界。而這個博物館正是建造在離碼頭不遠的海面上。參觀者從碼頭出發,來到海上,再回陸地的過程正是當時移民經歷的過程。這樣直接的“移民”經驗,會給參觀者帶來全新的觀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