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美術市場 >

扳指起源收藏考究(圖)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20日 17:2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扳指起源於古代狩獵活動中,早期叫韘。使用時,將韘套于弓箭手拉弦的拇指上,以起到保護手指不被弓弦勒傷的作用。韘的質地比較多樣,以皮革為材質的韘實用性較強,而玉韘是為了體現佩戴者的身份和地位。考古資料中,最早的玉韘當屬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的一件青玉韘,這件玉韘為圓筒形,下端平齊,上端斜口,可套入成年人拇指。其外壁以雙勾線和平地隱起手法雕飾獸面紋,在獸面紋一側有兩個圓孔,相對的一面有勾弦用的凹槽。凹槽的存在説明早期玉韘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只是隨著戰爭規模和作戰方式的變化,以及玉禮制觀念的逐漸滲透,玉韘的實用性才越來越削弱,而裝飾性越來越顯示出來。正如《詩經衛風芄蘭》所雲:“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清朝統治者在入關前即以騎射而聞名,入關後八旗子弟仍然保留了這一傳統。不過,隨著戰事的平息,在戰鬥中被廣泛使用的扳指也愈加脫離實用功能。玉質扳指成為八旗子弟手裏的玩物和裝飾品,這種扳指也被人稱為“文扳指”,意指此時的扳指已經脫離了征戰等武事。經有些研究者考證,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看到一件進貢的玉扳指,立刻被其溫潤的玉質和精緻的工藝所吸引,於是為此作了一首《咏玉韘》詩,詩文內容為:“繕人規制玉人為,驅沓闿抨是所資。不稱每羞童子佩,如磨常憶武公詩。底須象骨徒傳古,恰似瓊琚匪報茲。于度機張慎省括,溫其德美信堪師。”這首詩不僅把扳指的來源、用途交代得很清楚,而且引經據典,將古代玉扳指的使用制度作了説明。在此基礎上,他結合儒家關於玉與仁、義、禮、信、德之間的關係將玉扳指擬人化,使整篇詩文在宣揚封建禮制的同時,也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這也是乾隆所作的第一首關於玉扳指的詩,此後便一發而不可收,共作有此類詩賦達五十首之多。

    1983年11月,北京市海淀區皂君廟就曾出土過一枚刻有這首《咏玉韘》的白玉扳指。扳指高2.4厘米,直徑3厘米。呈圓筒狀,一端邊緣內凹,由裏向外逐漸趨薄,另一端邊緣則向外有少許凸出。扳指外壁上下各有一圈回紋裝飾帶,中間刻乾隆禦制詩一首,扳指內壁有單圈題字:“射鵠恒用”。據《清史稿》記載,“射鵠”為清代禁衛兵中的一個兵種,兵源多來自於鑲黃旗、正黃旗和正白旗。無獨有偶,1958年出土于北京市密雲縣董各莊清皇子墓、現藏于首都博物館的一件清乾隆禦制詩扳指,其詩作內容也是這首《咏玉韘》。相比兩件玉扳指,其外壁的紋飾組合和佈局基本相同,製作工藝特點也相一致,可以肯定兩件玉扳指都出自於宮廷玉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