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畫廊 >

董希文憑直覺畫出《開國大典》

發佈時間:2010年10月13日 15:3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轉載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董希文作品《開國大典》

    1914年出生的浙江紹興人董希文是2002年國家文物局規定的“作品一律不得出境”的10位現當代書畫大師之一。他早年先後入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杭州美術專科學校、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習。1939年赴法留學,1943年赴敦煌藝術研究院並投入對敦煌壁畫的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運用於油畫創作之中。 1946年後在北平藝術專科學校任教。1952年,中國革命博物館委託時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的他創作大型油畫《開國大典》。

    董希文當時接受這個創作任務時,還在北京郊區參加土改工作呢。當時有關部門對董希文有個指示,就是盡可能快地把這個巨型油畫畫出來。結果,董希文只用了兩個多月的時間便交了卷。

    原本董希文有個習慣——他不太喜歡匆匆忙忙地趕任務,因為畫畫始終是個需要有靈感的工作。但這回董希文的創作激情無比旺盛,人一旦對某個東西有了熱情,多困難的事兒都能解決。

    為了畫《開國大典》,董希文搬到了親戚家,因為這兒能給他提供一間小畫室。這個臨時畫室又窄又小,到底有多小呢?一塊兒2米多高、4米多長的畫布往這小地方一擱,畫布直接是上接房頂,下貼地板,董希文畫畫的時候,一會兒得爬上房頂、一會兒又得躺在地上。

    當然,爬來爬去這都不是最要命的,這小屋除了畫布之外留下後退的空間基本上就沒什麼了。董希文的後背總是得緊貼著墻壁,就算是這樣,也不能將整個畫面全看清楚。大家想想看,一個畫家,在完全看不到畫面整體效果的情況下,要想把畫畫得好,那得多困難啊!

    話説到這兒,我們就知道,油畫《開國大典》完全是董希文憑藉經驗和直覺畫完的。董希文的女兒董一沙就這麼説過:“《開國大典》動手以後,父親常常是沒日沒夜地畫。那時,他抽煙抽得很多,沒半天工夫,煙灰缸就滿滿的了。在他畫得入神的時候,喊他吃飯,都聽不見,家裏人都知道,這時候絕不能打攪他,只好先把飯收起來。 ”有時候為了節省畫畫的時間,董希文就在畫室的椅子上湊合著過夜。好就好在這樣辛苦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巨大的回報,《開國大典》的創作進度很快,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基本完成了。

    1953年,《人民日報》在頭版重要位置發表了油畫《開國大典》。人民美術出版社隨後將《開國大典》印成年畫在全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