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美術市場 >

專家評析:失去傳統文化何談收藏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7日 15:40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假拍”、“拍假”、瘋狂炒作、專家信口雌黃……藝術品市場上的種種亂象屢見報端,其聲勢毫不亞於娛樂圈。然而,收藏界如此“熱鬧”,其中暗含什麼危機?在這個時候,我們又能做什麼?北京東方大學傳統文化學院院長李彥君試圖解答這些問題。他發現如今的藝術品市場隱藏著巨大的人才危機,實質是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以及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談到藝術品市場的人才,人們首先會想到鑒定專家,但他們的水平又如何呢?李彥君指出,如今的鑒定專家沒有門檻準入制度,文博部門的工作人員幾乎都可稱作文物專家。實際上,這些專家的教育背景是存在缺陷的。“我國的大專院校長期以來都只有考古、博物館和文物專業,多教授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傳統技藝的傳承。”李彥君本人就是考古和博物館係畢業的,但他記得自己有位老師卻搞不清楚一張清代椅子的工藝流程。此外,他認為學院派專家們對於收藏和市場的經驗也十分缺乏,這會導致在鑒定實踐時出現偏差。“很少有專家經常去逛潘家園,也很少有專家用真金白銀去收藏藝術品,沒有切膚之痛,那只能高談闊論。”

    近來,諸如“萬元高薪招木匠”這樣的新聞不時冒出,也説明了傳統文化技藝教育的缺失。李彥君對此深有體會。他請過一位漆器的學者給學生做講座,這位學者就跟學生説:“只要你想做漆器,畢業後百分百能就業。”前不久李彥君去日本調研,得知日本學者到長安街上做過調查,問十個人只有一個人知道什麼是漆器。“而在日本,五六歲的小孩都知道漆器,平均每個家庭有60件漆器,他們的筷子、碗等等生活用品都是漆器做的。”李彥君還介紹,我國的漆器專家就連知識體系都是不完備的,有的博物館專家的知識範圍僅限于明清的漆器,缺失對於古漆器的理論和辨偽經驗。

    學院派專家之外,民間的一些專家也有知識結構方面的問題。李彥君指出,民間專家往往眼光比較狹隘,多數只鑽研一個門類,比較熟悉自己周邊地域的文物情況,但缺乏一個宏觀的大視野。“原因是他們都跟著市場潮流走,對冷門的藝術品缺乏了解,這樣成不了文物鑒賞大家。民間專家或許在實踐經驗上比學院派專家更勝一籌,但他們缺乏理論研究,這對於傳承中華文化並不有利。”

    而作為收藏活動仲介的拍賣公司,其人才匱乏的問題也很嚴重,後果便是他們沒有能力主動引導市場的文化取向,多是順應市場一些不理性的潮流。“我記得在2004年春拍時,一家著名拍賣公司拿一個素面玉牌當了圖錄封面,最後這個明顯的半成品居然拍了20多萬元。而一些戰國、漢代的玉龍等就被淹沒在圖錄中,最後無人問津。”與之相反,李彥君在日本考察時感受到的卻是拍賣公司對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彰顯。“他們會將殘破的中國古代書畫放在圖錄封面。”

    針對藝術品市場中各種人群存在的問題,李彥君想從教育上開藥方。他在鑒定一張民國的試卷時,就發現那時的中學有“博物”的課程,會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和技藝,從青銅器到竹雕,涉及種類繁多,幾乎涵蓋了所有的我國傳統器物。“如果現在從中學開始就開設類似的課程,培養國民對於傳統文化的基本知識素養,長此以往,許多收藏界的笑話就不會出現了。”而對於已經開設了相關專業的高校來説,今後或許應該更加重視傳統文化的技藝傳承,能夠培養學生在製作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

    此外,雖然目前只有少數的民辦大學開設與傳統文化相關的專業,但李彥君覺得每一次嘗試都像是在播種,今後會不斷影響更多人。“我認識一個學生家長,之前老買假畫,結果自己的女兒上大學後,就把家裏的假畫都甄別出來了,從此他就再也不買假畫了。”

    對於普通的收藏者來言,則必須認識到需要先系統了解傳統文化的知識,進行一番“自我教育”,之後才能夠入門。李彥君的建議是先用半年時間通讀一些綜合性的讀物,比如《文物考古辭典》、《中國文物百科全書》,然後再到市場上去了解行情和專家的情況。“在進入市場之前,先過好知識關。”李彥君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