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畫廊 >

吳冠中:藝術家勿避諱“手藝”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23日 12:07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新華日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30年前,我第一次聆聽吳冠中先生的學術報告,他誠懇、熱情、執著、兼具詩性與哲理的藝術家風範深深刻入我的心靈。當時,我在無錫讀書,剛剛進入求藝的大門,他的報告,我未必全聽懂,但給我印象最深的幾句話,貫穿了30年來我對先生由認識到崇敬的心路歷程。

    1980年春,吳冠中畫展在無錫巡展,《蒼山洱海白族人家》、《漁村》、《太湖人家》等作品從文革“紅、光、亮”走出來,使人們在山水情韻中感到了西方現代主義視覺革命的形式美,領悟到中國詩歌的意境美——不僅是水墨畫,水粉畫、丙烯畫、油畫也都充溢著中國畫的意蘊。他説形式美是中國畫的特徵之一。他在讀國立藝專時,看到潘天壽的《孤松矮屋老夫家》,高高的松樹下,扁平矮小的房子……這樣的對比與構成,使他長期以來思考繪畫形式與內容的關係。他認為,中國畫的本質之美不局限于筆墨,獨特的形式構成同樣是中國畫的重要特徵。八大山人、齊白石等都是在形式中寄託生命理想與文化情懷的,他們的筆墨是形式的一部分,又是傳統修養的體現。他講到興奮處突然感慨道:“至今我還被關在中國畫的門外,但這沒有什麼問題,總有一天中國畫的圍墻會打破!當然,這要從教育入手。如果讓我來辦美術學院,我不會將國、油、版、雕分得那麼細,什麼都學,才能培養出藝術家的創造能力!”

    “中國畫壁壘森嚴,趨向保守。程式、畫法原本來自於生活,經藝術家提煉概括而成。但‘結殼’了,變成教條就僵死了,就成了藝術創新的枷鎖。藝術的‘粉本’是自然與心靈。西方藝術的發展,從19世紀之後的藝術革命看,塞尚、馬蒂斯都是突破現實表象走向藝術新境界。中國畫的發展前景也一定是這樣。”

    我們都是“手藝人”

    當年,61歲的吳冠中先生帶學生到無錫寫生,身穿勞動布工作服,坐在報告席上,第一句話便是“我們都是手藝人”,不僅拉近了與到場美術工作者的距離,更道出了藝術之心手相應的關係,勞作與創造的關係,藝術技巧與藝術境界的關係。

    他説,繪畫藝術的基礎是功夫,藝術家不要避諱“手藝”。藝術是艱苦勞動與智慧的結合,是高超的藝術技巧與精神境界的産物。不訓練出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不練就得心應手的功夫,藝術只是空談。他説:“我走南闖北,南腔北調。現在老了,仍然要搜盡奇峰,為的是尋找自然美。德加眼睛不好做出好的雕塑,是靠平時積累;莫奈眼睛不好,畫出好的畫,是靠心靈感受;但作品終究是靠手去創造的,是他們勤於實踐的結果。為什麼中國畫畫家越老越吃香?是因為人、藝俱老。一方面人生的閱歷、知識豐富了;另一方面實踐、經驗多了,技巧反過來影響思想。有豐富的審美經驗、創作經驗,不少老畫家剛下筆就知道一張畫的成敗。老畫家一筆下去就是幾十年的人生。”

    他還講述了自己為畫灰色墻上的老藤,蹲在廁所邊上4個小時寫生的軼事:“老藤牽繞,相互關聯、糾纏,墻似白灰紙本,藤如筆走龍蛇,是一幅天然的抽象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