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資訊 >

遼代銀絲網絡“現身”長沙 作用等同金縷玉衣

發佈時間:2010年07月09日 12:4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紅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契丹人信奉可以讓人死後“形不散則神不離”的銀絲網絡

    編者按: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著兩條河流,一條叫西拉沐倫河,意思是“黃水”;另一條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兩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7月10日,湖南省博物館將舉辦《草原牧歌──契丹民族文物精品特展》

>>[展覽預告]《草原牧歌──契丹民族文物精品特展》

    公主18歲的青春紅顏,在金面具和銀絲網絡陪襯下,更加顯得華麗而悲淡。今日,隨著湖南省博物館專家開箱布展文物,遼代陳國公主墓中出土的特製殮衣──銀絲網絡也首次現身長沙。

    銀絲網絡全長168厘米,用直徑0.05~0.07厘米的細銀絲編制,由頭網、臂網、手網、胸背網、腹網、腿網、足網7個部分組成。網孔呈六邊形,縱橫相連。

    湖南省博物館研究員于兵介紹説,這件特製殮衣是1986年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陳國公主墓出土,因為公主墓是與駙馬的墓合葬的,當時公主和駙馬身上都穿有這樣一件銀絲網絡,而這兩件銀絲網絡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好的。

    “銀絲網絡穿于內衣之上,之外再穿外衣、束腰帶、戴面具、套銀靴、佩首飾等。具有防止形體散亂的功用。”于兵認為,這種風俗與契丹人意識中的祖靈崇拜和靈魂觀念相聯絡,是契丹人相信“形不散則神不離”的結果。同時,也是受漢人傳統禮制影響而形成,與中原漢墓中的“金縷玉衣”相似,反映了契丹對外來文化的吸收和揚棄。

    陳國公主生於遼聖宗統和十九年(公元1001年),姓耶律,名字不詳,為遼代第五世皇帝遼景宗耶律賢的孫女,其父是景宗的次子秦晉國王耶律隆慶,耶律隆慶的哥哥就是遼聖宗耶律隆緒。16歲時,公主按照當時契丹皇族特有的婚姻習俗,嫁給了年長自己十余歲的舅舅蕭紹矩。然而兩年後,駙馬與剛滿18歲的公主先後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