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198
輪椅上的舞蹈夢
  •   在北京市東城區有一支特殊的舞蹈隊,隊員由22名殘疾人組成,年齡在49歲至71歲間,他們的舞步靠輪椅完成,被稱為“輪椅上的舞蹈隊”。舞蹈隊成立於2008年,隊員們雖然擁有各自的舞蹈夢想,但都沒有舞蹈基礎,在北京市殘聯的支持和鼓勵下走到一起,她們從零開始“舞出人生”,在享受舞蹈的同時也變得更加積極自信。
  •   今年58歲的張仲是輪椅舞蹈隊中唯一一名男隊員。六個月大時,張仲患上了小兒麻痹症,一天都沒能下地走路的他從未體驗過走路的感覺,但是張仲卻從未絕望過。困頓于輪椅之上的他,在過去十幾年裏,不僅組建了北京第一支輪椅舞蹈隊,斬獲獎項無數,又先後帶領500多名殘疾人,探險達古冰川,登頂張家界,穿越騰格裏沙漠……幾近走遍全國。
  •   在2008年奧運會和殘奧會結束不久,中國殘聯決定引入一項在國內從來沒有開展過的殘疾人運動輪椅舞蹈,而張仲正是舞蹈輪椅的研發者,也是輪椅舞蹈的第一批隊員。
  •   2008年,在北京經營輪椅生産企業的張仲接到了一項任務——研發生産舞蹈輪椅。張仲帶著第一批自己研製的舞蹈輪椅,來到了殘聯辦的培訓班裏,他對輪椅超強的控制能力,讓在場的國際輪椅舞蹈協會副主席四本信子刮目相看,四本信子主動上前問他:“你能把輪椅控制得這麼好,怎麼不試試跳舞呢?”
  •   張仲就這樣稀裏糊塗地踏上了輪椅舞蹈之路,在教練和舞伴的幫助下,對舞蹈一竅不通的張仲慢慢由“舞盲”變成“舞癡“。
  •   從坐輪椅到製作舞蹈輪椅,從不會跳舞到成為輪椅舞蹈隊的培訓老師,這其中的艱辛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下肢不便的人腰部缺乏力量,能夠坐住已經很不容易,但輪椅舞蹈對腰部的要求更為苛刻,要保證上身挺拔,身體舒展才有舞蹈的美感,但張仲做到了。
  •   培訓結束後,張仲組建了北京輪椅舞蹈隊。那時隊裏人最少時只有三四個人,最多時候三十多個人,其中年齡最大的71歲,董京莉是隊裏最年輕的一位隊員,那時候只有36歲。
  •   董京莉與張仲最早相識與殘疾人合唱團,因為先天性脊柱裂,走路跛行,童年的她常受街坊鄰居的議論和嘲笑,她對輪椅的厭惡與生俱來。
  •   董京莉曾抱怨過父母,埋怨過命運,但最終還是接受了現實。努力工作,學習唱歌、醉心繪畫,潛心玉雕,只是不喜歡出門,不喜歡看電視,不喜歡穿艷麗的衣服,回避一切與行走或跑跳有關的活動。如果實在有事要出去,她只希望任何人都不要注意到她的存在。
  •   2009年,董京莉在張仲的多次誠懇邀請下,成為了北京輪椅舞蹈隊的一員。伴隨著日常訓練的展開,董京莉的心境也發生了轉變。
  •   輪椅舞蹈屬於體育舞蹈,對舞者的體力和靈活度都有一定的要求。跳拉丁舞時,車輪要能快速旋轉也必須能立刻定住,整體動作要乾淨利落,不拖泥帶水。而這些所有動作需要坐姿舞伴在站姿舞伴的引導下用雙手和整個上半身去完成。
  •   但輪椅終歸不是身體的一部分,要控制它,讓它代替雙腿其實是很難的。一開始練習轉圈時,董京莉會頭暈噁心,十圈、二十圈、三十圈……因為腰部沒有力氣,掌握不好重心整個人就會從輪椅上摔出去,而且常常會壓到站姿舞伴的腳,或者刮到舞伴的裙子,兩個人一起摔倒。
  •   最嚴重的一次是在上場比賽時,轉速過快,董京莉一個車輪直接離開輪椅飛了出去,坐在靠三個小輪子支撐的輪椅上,她一動也不敢動。
  •   作為董京莉的指導老師,張仲遭遇的危險也不少。在一次高度旋轉訓練的時候輪椅後翻,整個人直接被甩了出去,“當時腦袋是懵的,到家後總覺得有口痰,猛咳一陣,吐出了一大口血”。
  •   因為雙腿不便,他們比常人付出的更多,也更渴望證明自己。2019年,在全國第十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七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輪椅舞蹈競賽集體舞的角逐中,張仲率隊獲得銀牌,大家相擁流淚。
  •   後來,他寫了一首歌,名叫《生命之歌》,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當站立成為唯一的奢望,誰能感受無助迷茫,旋轉的輪椅舞動著尊嚴的音符,搖擺的背影譜寫著強者的樂章”。
  •   承認自己是一個普通人並不難,難的是當社會的偏見與偏愛同時奔涌而來,你還需要證明自己只是個普通人,甚至可以比普通人做的更好。
  •   輪椅舞蹈給董京莉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不再自卑。她開始喜歡化粧、穿漂亮的衣服、主動與人交談,她説自己終於“像個健全人”了。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