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小鮮@基層之治】57年過去,“楓橋經驗”何以創新不“變心”

央視網評論員鄭芳

  57年前,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靈活運用黨的群眾路線,創造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的“楓橋經驗”。半個多世紀過去,當地黨員幹部堅守為人民服務的初心,帶領群眾因應時勢變化和基層需要,不斷賦予“楓橋經驗”新的內涵,為完善基層社會治理交出了新“答卷”。

人民警察在諸暨市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為群眾排憂解難。(央視網 鄭芳 攝)

  創新基層治理方式,讓群眾少跑腿、好辦事。作為“楓橋經驗”的發源地,諸暨市緊扣群眾信訪“最多跑一地”目標,于2019年建成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協調紀檢、政法、信訪、司法、行政、社會力量等統一入駐、集成服務,讓群眾的問題難題得以一窗受理、分類處置。可以説,這裡不僅是回應群眾訴求的“服務站”,也是調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的“終點站”。諸暨等地探索開展的“一站式”政務服務模式,不僅方便了群眾辦事,也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水平和效率。

  升級基層治理技術,以信息化手段為社會治理“提速”“賦能”。近年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在我國社會治理方面應用得越來越普遍,向來敢為人先的諸暨人在這方面自然不會落後。他們依託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隨時隨地就能調處化解群眾間的矛盾糾紛;通過“1963法潤”直播平臺以案釋法、直播普法,使法治宣傳教育“遍地開花”;推動“楓橋經驗”上網,統籌接入基層治理四平臺、12345政務熱線等平臺,使群眾的意見、建議、智慧被集中呈現、快速轉化……無論是調處化解社會矛盾糾紛,還是用數字治堵、治城、治疫,諸暨市都同它所處的浙江省一樣,在“智慧治理”方面走在了前列。

  治理方式在變、治理技術在變,但“楓橋經驗”的創造者、維護者為群眾排憂解難的價值導向始終不變,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始終不變。這正是“楓橋經驗”歷久彌新活力強勁的原因所在。

諸暨市江新社區為居民開辦了“江大姐公益課堂”,居民在這裡可以學到烘焙、舞蹈等技藝。(央視網 鄭芳 攝)

  “解決問題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諸暨市牢牢把握這一要求,推動“楓橋經驗”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生動實踐。在全市,他們建立市鎮村三級調解志願者隊伍,廣泛凝聚群眾力量,推動基層社會治理向好向善;在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化解中心,他們“精細化”打造專業調處隊伍,以更貼心、更科學、更週到的服務,解民憂、紓民困、暖民心;在社區,他們創辦公益課堂,定期開展活動,通過烘焙、舞蹈等課程豐富居民的生活……集納群眾智慧、解決群眾難題、滿足群眾需求,在“楓橋經驗”的旋律中,人民群眾是永恒的主題。

  “為什麼人、靠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數十年來,“楓橋經驗”堅持創新不“變心”,在創造性轉化中得以鞏固發展,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之治”的力量源泉和造福對象,也揭示了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為了群眾、依靠群眾,我們就擁有從容面對一切風險挑戰的底氣和定力。展望未來,我們要把“楓橋經驗”堅持好、發展好,把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好、貫徹好,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開創“中國之治”新境界。(央視網評論員 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