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四集紀錄片《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解説詞

紀錄動態 央視網 2015年06月08日 15:22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第四集 簡介

        二戰結束後,為了化解德法兩國的宿仇,使歐洲擺脫分裂的局面,德國切實做出了一系列努力,隨後又在領土等重大問題上向波蘭等周邊國家做出承諾。德國的付出和妥協,特別是德法兩國的合作,終於促成了歐洲的統一和復興。而日本,由於戰後缺乏反思,則與亞洲鄰國不斷發生衝突。

        解説詞

        歐洲,有著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超國家政治實體——歐盟,躋身其中的28個國家,經濟政治高度一體化,是當今世界的第一大經濟體。緊密的聯結,使歐洲比其它地區擁有更確定和長久的和平發展願景。而這一創舉,正是基於被稱為宿仇的德法兩國在戰後的和解與合作。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列強曾是雄踞世界的霸主,而兩場世界大戰過後,歐洲被戰火夷為廢墟,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戰後來到柏林,面對滿目瘡痍的景象,他説,這不是我想要的,僅清理完柏林的廢磚爛瓦,就需要二十年。 

        此時,兩次大戰的發動者德國,正處在生死存亡的邊緣。它被四個戰勝國分區佔領,民窮財盡,四面楚歌,幾乎處於昔日敵對國家的緊緊包圍之中,特別是西鄰法國。德法這對死敵,僅在二戰結束前的70年裏,就爆發了三場慘烈戰爭,法國人對德國懷著巨大的畏懼和仇恨,堅決主張肢解德國,使它永遠不再有戰爭能力。

        而德法兩國,自古就是歐洲大陸的中心,它們的選擇,決定著歐洲的未來。

        就在德意志民族內外交困的時刻,1949年,73歲的老政治家阿登納就任聯邦德國總理。

        早在一戰期間,阿登納就開始對歐洲的未來進行了深入的思考。他認為,歐洲之所以戰火不斷,是因為各國都以均勢保持戰略平衡,一旦均勢打破,必然發生戰爭,因此,能夠拯救歐洲的,必是歐洲的統一與聯合,而歐洲的聯合,必須、也只能建築于德法這對世仇國家的和解! 

        冷戰的大幕在歐洲落下,美國需要德國共同對抗蘇聯,於是,法國不得不放棄對德強硬立場,開始考慮以其它方式遏制德國。

        梅兆榮(前中國駐德國大使):因為在那個時候,所謂的戰爭物資,最主要就是煤和鋼,這佔有的煤和鋼最多,它的國力就強,它的軍事實力就最強。

        德國擁有強大的煤鋼産出能力,要遏制德國的戰爭潛能,就要控制它的煤鋼生産。

        1950年5月,法國外長舒曼提出煤鋼聯營計劃,建議設立機構共同管理法德兩國的煤炭鋼鐵産業,目的是通過共同掌管煤鋼這些重要戰爭物資,實現相互制約。

        顧俊禮(中國德國研究會會長):當時法國人提出來要搞煤鋼聯營的時候,阿登納實際上正在開會,他正在組織開一個會。而當時他的助理人員把這個消息告訴他的時候,他當時從會議室出來之後第一反應就是我們支持。

        梅兆榮:因為他知道,不接受這個東西,人家就懷疑他。不接受這個東西,他要發展自己就很困難。所以他必須接受這個東西。

        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包括德法意等六個歐洲國家,為歐洲一體化開創了先河。但德法要實現和解,還有更加艱難的課題。

        戰後,法國實際上獨佔了德國第二大工業區薩爾州,而美國對此表示默許。阿登納面臨著痛苦的選擇,他不能放棄薩爾的主權,也要堅決將德法和解執行下去。他克服了國內民族情緒的鼓噪,順承法國人的意願,同意薩爾區在經濟上歸屬法國,以換取在政治上保留薩爾區人民自決的可能。1957年,薩爾區終於通過公投重回德國。作為補償,德國向法國提供了鉅額的財政援助,並把薩爾礦井全部産量的三分之一給予法國。

        阿登納曾説,我們的整個未來取決於同法國和解。 “信任只能慢慢地、一步步地重新獲取,而且必須認真小心,避免任何足以再次引起對德國猜疑的事情”。

        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回憶,從1958年秋季到1962年中,阿登納與他之間通信40余次,會晤15次,總計進行了一百多個小時的會談。終於促成了1963年《法德合作條約》(《愛麗舍條約》)的簽訂。

        《法德合作條約》(《愛麗舍條約》)簽訂時,阿登納已經是87歲的老人,為了這個政治理念,他努力了整整14年。1967年,阿登納去世,媒體評論説,他以鐵肩支撐危局,使一個戰敗的,幾乎氣息奄奄的民族經受住了考驗。

        阿登納時代結束了,但德國的腳步沒有停下。1969年,左翼的社會民主黨領導人勃蘭特當選總理,開始推行旨在謀求與蘇聯及東歐國家和解的新東方政策。在此之前,聯邦德國採取的是向西方世界一邊倒的外交策略。

        梅兆榮:你就把所有的蘇聯的東歐國家,都排斥在外了。而蘇聯東歐是他的鄰國,而且是他也是,二次大戰的犧牲者。你要這個解決歷史問題,解決這個民族的矛盾的仇恨的問題,解決這個歷史上的這個疙瘩的問題,那你就必須要解決一個同蘇聯東歐國家,關係的所謂正常化的問題。

        1970年12月,勃蘭特出訪波蘭,旨在解決德波邊境爭議。1945年,在商討戰後處置德國和解決歐洲問題的波茨坦會議上,原屬德國的領土,奧德-尼斯河以東1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劃給了波蘭。

        此次出訪,德波兩國簽訂《華沙條約》,德國首次承認德波在奧德-尼斯河的邊界,並表示今後也將不再有領土要求。

        顧俊禮:我所知道德國人內心裏面對這個邊境不是非常認可的,因為畢竟是德國的大片領土給了波蘭,但是德國人也只能忍了,沒有辦法,所以德國為了這個歐盟的歐洲一體化的穩定和發展,它還是做的很多犧牲。

        就在即將簽署條約的這天,雪花紛飛,陰霾寒冷,勃蘭特在向華沙猶太人紀念碑敬獻花圈時,突然跪了下來。

        這一舉動震憾了在場的所有人,西方媒體驚呼,跪下去的是勃蘭特,站起來的是德意志。

        在勃蘭特主導下,聯邦德國先後同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建立外交關係,實現了與蘇聯、東歐國家的和解。

        1990年,兩德重新統一,德國再次表明,承認既有邊界,此時,德國領土已由二戰前的53萬平方公里縮減至35萬平方公里。而德國放棄的不僅僅是領土。

        顧俊禮:本來這個德國馬克是世界上僅次於美元的堅挺的貨幣,很堅挺的,但是德國在面臨統一的時候,當時法國密特朗總統就有點不痛快,我願意支持你德國的統一,但是好歹你德國也得做出點犧牲,你也得給我點好處,所以今天這個歐元實際上就是德法合作中德國讓步妥協一個産物。

        梅兆榮:法德兩國,一定要合作。任何事情,在歐洲問題上,不能跟這個法國對著幹,法國不同意的話,那德國就得等一等。

        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法德成為當之無愧的領導核心,而德國憑藉強大的經濟實力,始終是歐盟預算最大的凈出資國,在歐債危機中,更付出鉅資力挽危局。

        梅兆榮: 我覺得德國人,正確的吸取了歷史的教訓。如果説希特勒想通過槍炮,通過戰爭來擴大它的生存空間。那麼德國人現在戰後呢,通過它的優質的産品,通過它的經濟的實力,來擴大市場,來贏得人心。

        呂森(德國歷史學家):在我看來,這個時代是世界歷史上的一個新篇章,歐洲人的思想已經明確,歐洲的土地上將不會再有戰爭發生。歐洲人必須沿著這條道路前進,他們不能回頭,不能再回到過去的德國,這不僅僅是德國人,更是全歐洲人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當中得到的最重要的體會。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日本文化深受中華文明的影響,兩國有著深厚的文化血緣。但自甲午戰爭,到二次大戰,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亞洲各國帶來巨大的民族創痛。戰後,中國第一代領導人著眼長遠推動了兩國關係正常化。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也促使兩國人民在上世紀7、80年代有著較好的民間感情。

        但是,從那時起到今天,日本官方除幾次極為謹慎而有限度的道歉,經常在歷史問題上模糊事實、反復不定,與中韓等亞洲鄰國,在近十幾年來,矛盾日益尖銳。

        2014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修改憲法解釋,再次激起各亞洲國家對日本未來走向的強烈質疑。

        紀實 示威遊行現場口號:保護憲法 安倍下臺。

        解説: 2014年6月,上萬名日本民眾在首相官邸前進行了大規模的遊行示威。

        街訪:對於這樣不經討論就決定的事情,我覺得很有危機感。

        街訪:一旦自衛權解禁,日本一定會成為打仗的國家。

        為使自衛隊海外作戰的訴求合理化,安倍曾提出修憲目的之一是因應中日在釣魚島問題上越來越尖銳的海上衝突。

        蔣豐(旅日作家):用現在的日本自民黨幹事長石破茂(已卸任)所説,他説日本患有一種和平癡呆症,年輕人不關心軍事,年輕人不關心軍隊建設,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改變日本這種現狀,要發展軍事,要改變他的軍事的體制,那麼怎麼辦?就只好去宣傳中國威脅論。

        二戰結束時,按照《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精神,釣魚島作為台灣的附屬島嶼理應歸還中國,但以後美國人又將該島“施政權”交給日本。90年代以來,日方不斷挑起爭端,2012年,更上演“購島”鬧劇。對於這些行為,中國政府均表明嚴正立場,強調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是中國固有領土,美日私相授受釣魚島完全非法。面對中方嚴正立場,美方不得不公開表態,在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不持立場。但日本卻持續進行海上挑釁。

        劉德有(中華日本學會名譽會長):

        歷史的教訓不可忘記,過去日本軍國主義起來的時候,他也是一點一滴的,日本話叫なし崩し,就是一點一點的叫你不知不覺間,到那一天你醒悟起來的時候他已經都做了。

        胡坤:對日本來講,無論站在他自己的角度還是站在人類文明的角度,他都應該反思這個我們為什麼發動針對東亞鄰國的侵略戰爭,這其實不僅僅説是鄰國的要求,他本國以後未來的世代也需要這一個世代去把這個問題理清楚。

        同期聲:這不是國家和國家的問題

             是受害者和國家的問題

        在東京的日中學院,原四野老兵日本人山邊悠喜子正在進行關於日軍在中國戰爭暴行的演講,這樣的宣傳活動已經成為85歲的山邊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業。

        山邊少年時隨父母來到中國東北生活,日本戰敗後她加入八路軍成為一名衛生員。50年代回到日本。退休後,山邊經常在日中兩國之間往來,慢慢了解到當年日軍731部隊慘無人道的戰爭罪行。她加入了中國學者的調查隊伍,同時,開始在日本尋訪戰爭親歷者的證言。

        然而在731部隊負責人石井四郎的家鄉,山邊卻無功而返。

        山邊悠喜子(日本友人):

        那一個村子全是731的人,貧困的農民他成一個地主了,有錢了,那樣一來,對石井四郎沒什麼意見,而且特別是好像是謝謝石井四郎啦。

        解説:

        石井四郎,原731細菌部隊最高指揮官。戰後,他曾試圖詐死以逃過審判,而 731部隊的高官們最終控制了大量日本的公共衛生機構、醫科大學,及生物科技公司的要津。對這樁罪行,日本輿論長期保持沉默。

        山邊:日本人的性格就是過眼就忘,不是忘了,而是想把它忘掉,因為這是日本人在戰爭中做的壞事。

        從1993年起,山邊和她的夥伴們開始在日本各地舉辦731部隊戰爭罪行展覽,發願籌集4000萬日元擴建哈爾濱731陳列館。

        山邊悠喜子:

        有錢人是不會出錢的。出錢的都是小學生,問我,阿姨這是什麼,跟他們解釋之後説這可了不得,就把自己的零用錢1日元,10日元,最多也就100日元,放到箱子裏。

        2014年6月,我們來到了位於東京市郊的山邊家。

        幾年前,為了籌集資金做展覽,山邊賣掉了位於市區的大房子,住進了郊區狹小的老年公寓。在山邊小小的家裏,除了簡單的生活設施,到處堆滿了研究中日戰爭的書籍以及山邊保留下來的一本本相冊。

        山邊同期:

        大概是在桂林

        以前沒有這個白大褂

        山邊悠喜子:

        現在的日本特別危險,安倍這麼做的話,我們自己覺得有一種危機感,所以這幾年當中我們必須得站起來。

        2014年6月,在位於北海道大學的禮堂內,由繼承撫順奇跡會所派生的再生大地合唱團正在準備著他們的同名曲目表演。

        (這段同期聲,不上字幕)

        解説:

        姬田光義是中央大學的一名退休教授,也是這支合唱團的創辦者和負責人。

        姬田光義(日本學者)

        還活著的最年長的戰犯有101歲了,最年輕的是93、4歲左右,要怎樣接班,這個很難。

        1949年,中國政府決定對留在中國大陸的1000余名日本戰犯進行教育改造,到1964年,這些接受改造的戰犯全部被釋放回國,回國後,他們成立了繼承撫順奇跡會,用戰爭證言揭露真相,回饋中國人民對他們的寬容和改造。

        (音樂組曲歌詞:我的孩子僅僅一歲就被日本兵殺害了。)

        解説:

        這首歌曲講的是一位中國護士,自己的孩子被日軍殺害,卻要照顧戰犯管理所裏的日本軍人。最終她戰勝了仇恨,用寬容去感化這些戰犯。

        合唱團成員:

      這樣愚蠢的歷史是不能夠重演的,我們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再捲入戰爭,所以這麼努力地在做。

      (合唱尾聲)

        解説:

        儘管力量還很微弱,但是這些對歷史懷有良知和道義的人們在奮力地發出自己的聲音。

        歌詞:前事不忘 後事之師

        2015年3月9日,默克爾在日本東京發表演講時指出,“正視歷史是和解的前提”,她告訴日本要直面歷史:“二戰後德國能夠幸運地被國際社會再度接受,是因為德國徹底與過去訣別”。

        一天后的3月10日,是二戰末期東京大轟炸70週年,安倍打破日本政治慣例,以首相身份參加追悼活動。安倍在發言中未對日本發動的那場戰爭使用“侵略”等詞語。輿論總結:安倍強調了日本在二戰中的“受害者”身份,他在提醒世人日本國民在那場戰爭中的悲慘遭遇。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發表的一篇評論稱,美國應驚駭于日本的歷史修正主義,如果日本是二戰受害者的話,那麼就不是東條英機,而是美國總統杜魯門成為戰犯了。

        2013年9月,一張德法領導人與二戰倖存者擁抱的照片感動了世界,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所講,只有承認歷史,才能建設一個美好未來。

        二戰期間,日德兩國都向鄰國發起了侵略戰爭,然而,七十年後,德國憑著真誠的懺悔得到歐洲與世界的諒解,矢志不渝地推動了歐洲的一體化進程,為世界帶來和平發展新模式。而日本,在戰爭過去70年之際,沒有深入反思戰爭帶給本國和他國人民巨大的傷害,甚至遮掩歷史真相,挑動邊界爭端。

        二戰的硝煙早已散盡,那些可怕的殺戮和6000萬個死於戰火的生命告訴我們,當戰火燃起,沒有人能夠置身事外。一個民族如果不能真正反思這段歷史就意味著它無法對人類的未來交出自己的擔當。我們祈願和平,祈願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能真正跨越戰後,擁抱和平。

        《光明與陰霾——德日二戰反思錄》視頻點播

 

 

 

紀實臺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