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韓遲與弟弟韓星在操作皮影表演。供圖/《時裝男士》雜誌楊琛攝
“大家好,我是韓非子劇社的負責人韓遲,今天是我們正式演出的第二場,謝謝大家對我們的支持!”實驗影偶劇《水漫金山》最後一場演出結束時,看著坐得滿滿噹噹的劇場,這部戲的製作人、偶師韓遲的聲音有些哽咽了,進京19年來的種種滋味又涌上心頭。
初始:“小詩人”不甘當皮影藝人
韓遲和弟弟韓星最初走上皮影表演這條路是因為父親韓非子。韓非子在黑龍江一家報社工作,在一次採訪中接觸到黑龍江雙城一些從事皮影表演的老藝人,看到老人們掌握精湛的技藝,但生存非常艱難,他就動了心思要組建一個皮影劇團。
為了幫老藝人們尋找演出機會,讓他們生活得更好一些,韓非子在1991年組建韓非子劇社。這個民營劇團“藏龍臥虎”,有皮影表演藝術家“小梅蘭芳”金傳武、付榮魁,皮影表演藝術大師齊永衡。韓遲和弟弟韓星習慣了和老人們一起生活,也慢慢喜歡上了皮影,老人們也樂意將自己一身的本事傳給姐弟倆,“那些七八十歲的老爺爺們,風雨無阻地訓練、演出,還教我們皮影,特別讓人感動。”憑藉自己的能力,1992年劇社進京參加全國文藝會演,1998年又赴京參加央視的演出。
雖然學會了皮影,也兩度隨劇團進京演出,但那時候韓遲也僅僅把皮影當做自己的愛好,並沒有想過從事這一行。畢竟她十幾歲就開始發表詩歌,當時是黑龍江小有名氣的“小詩人”,大學讀的也是廣告設計專業,“那時候我還挺洋氣的,和皮影這麼傳統的東西好像沒什麼關係。”
人生的轉折出現在1998年。那次來北京演出後,父親發現如果劇團想要長久生存發展,必須在北京紮根,於是就決定讓韓遲姐弟倆留在北京經營劇社。“那時候我們也沒想過要專門從事這一行,感覺是在替爸爸完成心願,等這段時間過去了,再回去繼續讀書。”韓遲説,即使已經退學開始“北漂”,她依然沒有將自己和皮影“綁”在一起。
但現在再回憶,韓遲發現當初在為自己選擇大學專業的時候,父親可能已經計劃好要她接過劇社,所以才讓她選擇了廣告設計,為的是打下美術功底,以後可以做皮影設計。
謀生:按照地圖一家家去談演出
花費一年時間把劇社安頓好後,韓非子就讓子女去打拼,自己回到黑龍江繼續工作。父親這個看來有些“任性”的決定,改變了韓遲和韓星的一生。“那時候我都不敢跟同學説自己在北京是做皮影表演,心裏特別自卑。”從愛好到職業,韓遲心裏還有很大的彎兒要拐過來。
京城居大不易。上世紀末,演出市場遠沒有今天活躍,一個民營皮影劇社想在北京生存的困難可想而知。姐弟倆租的房子在豐臺,鄰居是個出租汽車司機,就是靠著這個鄰居家的北京地圖和一本北京大黃頁,韓非子劇社開始了“北漂”之路。“每天推著自行車都不知道自己應該往哪去,但那也必須往外走。”
沒有任何經營經驗,姐弟倆只能用最笨的辦法按照地圖一家一家幼兒園去談演出,有些幼兒園連大門都不讓進,門衛就謝絕了他們的推銷。有的幼兒園負責人奇怪地看著他們,“我們平時看的都是中國木偶劇院、北京兒藝的演出,你們是什麼劇社?”因為演出太少,跟姐弟倆一起留在北京的老藝人們不得不回老家,只留下姐弟倆維持劇社的運轉。
那些看不到希望的艱難時光,讓韓遲學會了最實際的人生道理,“你去一家會被拒絕,去十家會被拒絕,但去一百家總有一家會給你機會。”從經營劇社以後,韓遲就明白了世界上沒有輕鬆的成功。
前後大概用了7年時間,韓非子劇社才慢慢在北京打開了一片天。韓遲説,讓她和韓星堅持下去的理由很簡單,“皮影是一門值得我們付出的藝術,正是因為值得,父親才會寧願散盡家財也要做劇社。”
融合:皮影做成大戲闖出新路子
韓非子劇社的《水漫金山》刷新了觀眾對皮影的認知,皮影、木偶、動畫、裝置藝術在同一個舞臺上演,那已經不是一台傳統意義上的皮影戲,而是一齣真正的大戲。
“跨界”“融合”一直是韓非子劇社皮影戲與眾不同之處。2000年開始,即使在劇社發展還不景氣的時候,韓遲和韓星也去中國木偶劇院學習,還經常出國和國外的藝術家交流,開闊視野。但在國內找不到同齡人交流,他們常常會覺得孤獨和鬱悶。
2005年,法國人薩拉·奧本娜“如有神助”地出現在韓遲面前。“剛好她想學皮影,剛好她還是個戲劇導演,剛好還碰到了我,這些都太戲劇性了,簡直是想什麼來什麼。”韓遲與她一見如故,兩個人商量要做一齣皮影大戲,“那時候我們説要做個大戲,在別人看來簡直就是異想天開。”中間幾經週折,2009年《燈官油流鬼》終於橫空出世。
奧本娜帶來了許多新鮮想法和創意,讓西方的戲劇觀念與中國傳統發生碰撞,這部戲打破了皮影戲小舞臺的形式,還實現了京劇與皮影的“跨界”融合。如果説傳統皮影戲不過是茶余飯後的娛樂項目,《燈官油流鬼》則在思想上走得更遠,他們沒有按照慣例讓包公當主角,而是以原劇中一個不與惡勢力同流合污的小人物“油流鬼”作為貫穿故事的靈魂人物。
“這部戲讓韓非子劇社有了自己的藝術主張,讓我們知道了自己想要做什麼戲,就好像心中有一束光引領著我。”從《燈官油流鬼》開始,韓遲的想法越來越多。2015年,劇社又與德國導演馬蒂亞斯·貝克合作跨界偶戲《拖拉機》,在這部戲裏他們不僅將偶師從幕後推向臺前,還將一些先鋒戲劇的表現手法和皮影表演相結合。
此次用60天時間做出《水漫金山》,讓韓遲和韓星非常疲憊,可他們感到:“藝術真的就得這樣幹,不能待在踏實舒服的區域,不冒風險怎麼知道有沒有可能性?”
明年是劇社來到北京的第20個年頭,可能會嘗試去製作一部皮影動畫。“我們想創造不想複製。”韓遲信心十足地説,他們不會重復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做過的那種皮影動畫,而是要做一部讓大家耳目一新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