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海派皮影《花木蘭》在木蘭從軍的故事基礎上增加了“白虎”一角。
本報記者 吳桐
第二屆南充國際木偶藝術周昨晚閉幕。6天來,國內外46支木偶藝術團隊帶來150余場獨具特色的木偶演出。上海木偶劇團的多媒體皮影戲《花木蘭》在藝術周驚艷亮相,獲最佳劇目獎。比賽評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木偶協會秘書長雅克斯説:“《花木蘭》故事、影像、音樂都非常精彩。看過迪士尼動畫片後再看皮影戲《花木蘭》,才感受到真正的中國傳奇,我相信這部作品可以走遍世界。”
《花木蘭》在去年5月已摘得塞爾維亞“金火花”國際木偶藝術節三項大獎,馬上又將和上海歌舞團舞劇《朱鹮》以及上海滬劇院滬劇《鄧世昌》一起,代表上海在全國範圍角逐今年的“五個一工程獎”。9月,經歷第三輪打磨修改後的《花木蘭》,還將亮相俄羅斯鄂木斯克“阿勒金”國際木偶藝術節。
皮影遇上多媒體,拓展影像表達
《花木蘭》和人們印象中的傳統皮影戲相比有諸多亮點。一位南充觀眾看後説:“第一次發現皮影戲這麼好看”。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説:“海派文化講究海納百川、中西合璧,我們一直希望能在傳承皮影技藝的基礎上破繭出新。”
一部好的舞臺作品離不開一個好劇本。木蘭從軍的故事家喻戶曉,編劇汪浩在《木蘭辭》基礎上增添了“白虎”的角色。白虎是花木蘭的守護神,作為劇中的第二主角,讓整部戲變得新奇神秘。
作為一部多媒體皮影戲,《花木蘭》的一大難點在於打破皮影與多媒體投影的技術壁壘,拓展皮影的表達空間。85後燈光控制師曹軍武説,《花木蘭》的燈光設計比傳統皮影戲複雜精細得多,通過前後投影燈的銜接和舞檯燈光的佈局,讓皮影與多媒體影像天衣無縫融合在一起,共同營造不同場景和氛圍,讓觀眾有種“亦真亦假”的感受。
在《花木蘭》中,皮影褪去大紅大綠的民俗色彩,以黑白水墨風格呈現海派皮影細膩唯美的風格。導演是電影《上海王》的導演胡雪樺,他把傳統皮影幕從傳統4米寬拓展到8米寬,將電影蒙太奇語匯融入其中,讓皮影有了特寫、遠近景的處理,讓畫面既有深度又充滿靈動。
年輕演員擔綱,賦予角色新生命
演出結束,演員們在掌聲中拿著皮影從幕後走到臺前,觀眾這才發現,他們竟然這麼年輕。《花木蘭》 的表演團隊平均年齡只有20多歲,幾乎都是上戲木偶班畢業的。
扮演花木蘭的上海姑娘許倩,1988年出生,16歲考進上海戲劇學院木偶中專班學習木偶表演。“我小時候看過 《孫悟空三打白骨精》《華山神童》等經典木偶戲,覺得很有意思,就入了行。”上戲目前是全國唯一開設木偶本科班的大學,從2004年開始為全國各地的木偶劇團培養新一代人才。
與原來通過學徒製成長起來的老一輩木偶藝人不同,科班出身的新一代木偶演員能力更全面。何筱瓊説:“木偶劇演員不僅要有可靠的技巧,還要能説會唱。”《花木蘭》有諸多武打戲份,動作誇張,場景調度複雜。劇團特地請來唐山皮影劇團副團長趙廣生擔任皮影指導。不過對許倩來説,最重要的是如何刻畫人物。“老師常説,演員做到100%,傳遞到木偶身上卻只有60%—80%。木偶演員必須做得更多,才能賦予你手中木偶以生命,給它呼吸,給它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