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中國京劇—逄小威攝影作品展”亮相國家大劇院

聚焦·梨園 來源:新華網 2017年04月12日 17:1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攝影 甘源

   4月8日,“中國京劇——逄小威攝影作品展”在國家大劇院拉開帷幕。展覽集中展現了百餘位京劇人物的肖像,通過飽滿的鏡頭語言,生動定格了京劇世界的精妙扮相和動人風韻,在捧現出一幅幅精美京劇人物繡像的同時,也真實記敘了京劇演員們傳承國粹的粉墨人生。

   聚焦百餘京劇人,定格京劇人物繡像

   漫步于“中國京劇”展廳內,精美的大畫幅攝影作品櫛比林立,粧飾著多彩京韻造型的百餘位京劇人物肖像映入眼簾。從神情到體態,他們時而靜默時而飛揚,既像在訴説,又仿佛靈動到會從畫面中走出來。

   京劇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蘊涵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內涵。攝影這一誕生於近代的文化載體,經過百餘年的積澱,已發展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創作手段。眾多攝影師癡迷于通過鏡頭來表現“國粹”神韻和粧容之美。此次創作“中國京劇”人物肖像系列的逄小威,是一位享譽世界的中國攝影師,一直堅持用膠片記錄人物、建築與自然,視角宏大開闊。談及拍攝該系列作品的初衷,他坦言和國家大劇院頗有淵源。2008年,逄小威在國家大劇院看了一場國家大劇院原創京劇《赤壁》的演出,這是他第一次專注欣賞中國傳統京劇,受到了巨大震撼:“演出的服裝、化粧、故事、人物、臺詞、音樂、表演、舞臺都太美了!”那一天,逄小威便萌生了用膠片記錄京劇人傳承京劇文化的強烈願望。

   2015年,在國家大劇院的動議和支持下,攝影師逄小威用兩年多的時間,拍攝了百餘位中國京劇人物肖像,涵蓋了生、旦、凈、醜各行當和京劇的多個流派。扮演者包括來自全國各地的京劇名家、流派傳人,以及在全國歷屆京劇大賽中榮獲獎項的中青年演員。與逄小威慣常採用的黑白肖像特寫不同,這個系列使用大畫幅彩色膠片拍攝,既專注于典型劇目的典型場景,又專注于演員的體態與動作,以充滿現代感的影像敘事繪就了一部“京劇巨著”的人物“繡像”。

   “繡像”一詞原指明清若干通俗小説前所附的書中人物圖像,因用線條鉤描,繪製精細,如繡出來一般精美。在前國家博物館副館長、著名藝術理論家陳履生看來:“此次展覽選取了不同尋常的方式,用‘繡像的方式’提綱挈領地表現京劇人物,正契合了京劇特點。當人們看到這些具體的繡像中的人物,會聯想到具體的劇目以及所代表的唱念做打,這就是京劇的獨特性,這也是此次攝影展的獨特性,它不僅表現了當代中國京劇的歷史傳承和現狀,也體現出國粹藝術未來發展的更多可能。”

   透視國粹神韻,記錄京劇人傳承點滴

   京劇表演藝術貴為中華文化瑰寶,其服裝、化粧、造型通常十分考究且顏色絢麗。為展現京劇的獨特神韻,此次展覽主要使用8×10大畫幅彩色膠片拍攝,通過運用繽紛的色彩語言,充分展示出“生、旦、凈、醜”各行當演員各具特色的扮相粧容,揭示著迥異扮相下蘊含著的不同的人物性格。

   展廳裏的人物肖像栩栩如生,為京劇藝術跳出舞臺空間插上了翅膀。為了在大畫幅作品上把人物拍得既清晰又具動感,攝影師逄小威一度用放大鏡調焦點,把焦點放到被拍攝人物的眼睛和眉毛上,調完焦點之後演員不能動一絲一毫,難度可想而知。而為了進一步突出京劇藝術的寫意性,攝影師還大膽捨棄舞臺,將攝影棚拍攝背景統一為白色,使得“一切都讓位於京劇演員的角色表現和服裝、化粧大美的展現。”

   國粹京劇之發展綿延兩百餘年,金字招牌越擦越亮,離不開各流派名家的代代傳承。因此,此次展覽不僅有大量對造型的特寫,還展示了在演員運動過程中抓拍的畫面,意在通過捕捉動態傳承點滴,重點突出京劇人的傳承精神。尤為珍貴的是,展覽還記錄了京劇演員上粧的過程,保存下了一份珍貴的上粧“教程”,讓觀眾見證演員從粧前的生活化模樣到粧飾完畢後的驚艷變化,展現出京劇造型藝術的獨特魅力。

   國家大劇院藝術品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此番策劃‘中國京劇——逄小威攝影作品展’,旨在延伸大劇院的舞臺藝術空間,讓觀眾通過攝影師的鏡頭欣賞國粹神韻,從另一個視角感知傳統文化。”事實上,國家大劇院作為國家最高表演藝術中心,一直致力於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精品,不僅上演京劇、崑曲及各類地方戲 600 余場演出,還通過展覽、收藏等更多維的方式,推動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與傳承。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4月18日。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
戲曲圖集
860010-1140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