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蘭州3月20日電 (段學琴 王朋)甘肅省對地方戲曲劇種進行的最新普查結果顯示,在全省有記錄的13個地方戲曲劇種中,有3個本土劇種發展現狀不容樂觀,亟待搶救。
甘肅是戲曲大省,地方劇種資源非常豐富。按照文化部要求,從2015年11月起,甘肅省文化廳委派甘肅省文化藝術研究所對地方戲曲劇種進行了普查。
普查發現,全省現存13個劇種。其中,本土劇種佔10個,分別是秦腔、隴劇、曲子戲、民勤曲子戲、隴南影子腔、玉壘花燈戲、靈檯燈盞頭戲、高山戲、半臺戲、“南木特”藏戲。其中,秦腔、隴劇和“南木特”藏戲分別成立了專業戲劇院團,其他劇種也都有民間班社演出、傳承。而一些本土“熊貓”劇種亟待搶救性保護。
目前,甘肅特有的半臺戲、隴南影子腔和靈檯燈盞頭戲分別只有一個民間演出團體存在,而且這些演出團體缺乏基本的演出時間和演出機會,現狀不容樂觀。
調查發現,傳統戲曲普遍面臨人才培養難題。一些本土劇種的演出,比如高山戲,都有安排演出、分配角色、編排劇本的“領軍人物”,民間稱之為“戲模子”。截至目前,絕大多數的“戲模子”是老人,由於演出難以維持生計,“戲模子”收徒弟難。如果“戲模子”老去,本土劇種的傳承將面臨巨大挑戰,甚至瀕臨滅絕。
劇目保存難。甘肅本土劇種多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劇目內容豐富、題材廣泛。但許多戲曲劇目大都通過口傳心授、轉手傳抄的方式來傳承,很多劇目有失傳的危險。
專家認為,“熊貓”劇種見證戲曲衍變,是見證我國民間傳統文化和戲曲發展史的“活化石”,亟待加強搶救性保護。甘肅隴劇院主任趙希順等人表示,應加快對傳統劇目的蒐集、整理,加大本土劇種人才培養力度,扶持專業劇團和民間班社,支持演出,改善演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