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人民網北京3月7日電 兩年前,“崑曲王子”張軍領銜主演的當代昆劇《春江花月夜》在上海首演,三場演出近五千張戲票悉數售罄,大劇院破例加座仍供不應求,火爆程度在戲曲演出市場實屬罕見。今年3月17日、18日,崑曲《春江花月夜》將首次登陸北京,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一段逾越生死時空、直面浩瀚宇宙的愛情故事。
愛與時間 逾越生死時空的重逢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詩人張若虛的傳世名篇,有“孤篇壓全唐”之譽,而史料對於張若虛生平事跡的記載卻是很少的,詩人何以作出《春江花月夜》?這其中就有著極大的創作空間。
劇中張若虛揚州觀燈之時,偶見少女辛夷,意欲一訴渴慕,卻被鬼卒錯拘而亡,他魂墮幽冥,輾轉力爭,重返人間,可佳人已白頭,自己卻還是那個27歲的探花郎。
“穿過生死狹窄的甬道,我們久別重逢。” 張若虛與辛夷有三次相逢,張若虛始終27歲,辛夷分別是16歲,26歲,66歲。導演李小平把這三次見面概括為“微醺”,“震驚”,“寧靜”。“他們到了66歲再次見面時,唱了一句臺詞‘好一部遙迢心事淚難收’,這種言情式的説白是文辭文脈之間的情致,兩人安靜地坐在那裏,文脈的文情,演唱的曲情,唱者的抒情,相互融在一起,通過文字穿透出來。”
讓張軍感觸頗深的是在香港演出時,唱完“小桃紅”的唱段,不經意間和66歲的辛夷四目相對,停頓了10秒,差點忘記繼續演下去。“我的生命裏面有很多等待,因為經歷了非常多的生死離別,那一剎那就在想,其實你認不認識我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回來了。”
不斷打磨 2.5版本在京首演
“這個戲從讀它到現在已經有3,4年的時間了,”在張軍看來,這部戲的創作歷程是非常與眾不同的,“45天關在大劇院的地下室,我們沒日沒夜地排練,隨著時間對我們的打磨,人物融化在了自己的身上,再去看待時間,覺得這齣戲和這首詩一樣,有它特別雋永的,令人驚嘆的地方。”
“這個戲35段唱腔,33個曲牌,《春江花月夜》最後的12分鐘,唱到最後人都快傻了,身心到了一個很累,但是很亢奮的狀態。”張軍説。
兩年來,《春江花月夜》已經在上海、南京、台北、重慶、蘇州、香港等城市進行了20多場的巡演,演出過程中,主創團隊不斷打磨和修改演出版本。最初創作的是1.0版本,“想讓整個空間更流暢,整個視覺更靈動”,因而升級到2.0版本,在舞臺設計、燈光效果等方面作出了調整。如今,再次升級的2.5版本將會在北京首演,導演李小平説:“2.5版本用了室內弦樂的配置,會更潤色。”
崑曲是喚醒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
“我自己受啟發于最近很火的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這真不是一個電視節目的火,它是以某種方式喚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在張軍看來,崑曲也是喚醒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把鑰匙。張軍從98年開始致力於崑曲的普及和推廣,到現在已有近20年的時間,而讓他感觸最深的是近五年來人們逐漸地去接受它,被它所感動。“崑曲的無限可能性是來自於情感的傳達。”張軍解釋道。無論崑曲裏遵循多少古法,其所傳達的情感總是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舞臺上的唱念做打,審美空間等,我覺得都是來輔助我們去傳達非常雋永和深刻的情感。”張軍希望崑曲回到本身越來越雅的狀態,這樣就會使得戲曲中的情感越來越濃。“這就如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留白,可以在其中寄託自己的情思。”
張軍認為,崑曲就是在愛情、人性、時間之上最超然的部分。“人的一生是可以被時間來計算的,但是你可以在戲裏面獲得古今中外,情感和時間的穿越。”張軍説:“大家會在《春江花月夜》這個戲裏面找到關於自己與時間、世界的一些觸動的瞬間。”
《春江花月夜》將首次在北京演出,張軍希望把最極致的狀態呈現給觀眾。“在香港演出第一場時出了很多汗,我就知道不行,是因為太在意了,在北京的演出會有變化,在意但是不能太使拙勁,演員在臺上太在意,勁兒就會使的太大,而這樣的角色和這個戲呈現的質感還是非常灑脫的,不過我現在還是很在意的,希望劇場坐的滿滿的,到我上臺那一刻,該放下的就放下了。” (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