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華社蘭州2月10日電(記者郭剛、程楠)“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正月裏,陽光正好,正是西北農民相對清閒的時候。在甘肅省定西市通渭縣馬營鎮西堡村的一戶農家院中,6名民間藝人聚集在一起開始了演出前的準備工作。
三弦、板胡、揚琴、二胡等傳統的民間樂器在老藝人嫻熟的調試下發出悠揚、激越、高亢而又帶點質樸、蒼涼的曲調,飄蕩在這裡初春的院落中。
音樂響起,“唱把式”的小曲唱起來;踩著節奏,4名農家婦女和女孩翩翩起舞。在簡陋的院落中,一時間“手法共小曲一色,琴瑟與舞步齊飛”,聲樂鏗鏘,琴瑟和諧。通渭小曲戲的藝術魅力得以盡顯。
58歲的板胡手張文珍“輕攏慢捻抹復挑”,沉浸在弦樂世界,自得其得。
“我們這些人有做小買賣的、有種地的,也有跑運輸的,平時各幹各的活。”一曲終了,張文珍休息時告訴記者:“我們這些農民對小曲戲情有獨鍾,所以一有空大家就會聚在一起切磋技藝、表演節目,樂此不疲。”
通渭小曲戲是流行于甘肅省通渭縣境內的一種漢族傳統小戲劇。是于明清時期通渭民間藝人在甘肅、陜西、寧夏、青海民歌的基礎上,吸收了隴東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種韻味不斷豐富、發展形成的。曲調優美動聽,鄉土氣息濃厚,故事淺顯易懂,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理想境界的憧憬,深受當地廣大群眾的喜愛。
2011年5月,通渭小曲戲被國務院公佈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作為廣泛流行在甘肅隴中地區的一種曲牌體民間戲曲,通渭小曲戲在長期的傳承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風格,目前已發展成為通渭縣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標誌性文化之一。
“目前全縣有40多家民間演藝公司和民間戲曲班社,從業人員在700人以上。”通渭縣文化館館長丁相宏介紹,當地人對通渭小曲戲鍾愛有加,“全縣會唱小曲戲的人有近萬人。”
丁相宏告訴記者,過去,通渭小曲戲只是在逢年過節唱一唱,現在則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一年四季都可以適時地組團唱起來。一個“村村興小曲,人人唱小曲,四季樂小曲”的傳統戲曲文化傳承局面正在當地逐步形成並得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