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訊 近日,安徽省文化廳印發了《安徽地方戲曲劇種分類保護計劃(試行)》(以下簡稱《保護計劃》),從實際出發,對安徽地方戲曲科學分析、分類指導,要求各市、省直管縣文化行政管理部門和安徽演藝集團自2017年開始實行。
安徽現有33個國有戲曲院團,273個民營戲曲院團。根據2016年戲曲資源普查結果,結合戲曲院團當前創作生産演出條件情況,將安徽省戲曲種群分為三類,分類指導。
第一類為黃梅戲。黃梅戲是安徽最具藝術活力、最有影響的戲曲劇種。經典劇目《天仙配》《女駙馬》廣為流傳,《紅樓夢》《徽州女人》《雷雨》《風雨麗人行》等獲得國家級大獎或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該劇種涌現出11位梅花獎得主。《保護計劃》要求各地對轄區內黃梅戲院團在創作生産、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重點扶持,鼓勵多創作多演出,培育基礎,做大做強,形成安徽戲曲品牌。
第二類為徽劇、廬劇、泗州戲、梆子戲、皖南花鼓戲、墜子戲、推劇、嗨子戲、文南詞等,這類劇種在安徽有戲曲院團支撐,有代表性演員和代表性劇目,影響區域比較廣泛,基層群眾喜聞樂見,使得安徽戲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局面。對於此類劇種,《保護計劃》要求各地鼓勵院團加強創作生産,增加演出場次,增強劇種活力,成為當地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主要藝術載體。
第三類為目連戲、含弓戲、四平調、洪山戲、太湖曲子戲、懷腔、彈腔等,這類劇種曾是安徽地方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的還為其他劇種形成作出過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和需求變化,市場萎縮明顯,影響力日漸式微,有的劇種無劇團支撐,有的劇種雖有個別劇團,但基礎薄弱,原創能力差,演員老化現象突出。對於此類瀕危和稀有劇種,《保護計劃》提出各地可在文化館、藝研所等文化機構設立研究小組,確保會唱、會演,並與戲曲院團配合,復排一批傳統經典劇目,保住優質戲曲基因和文化根脈。
《保護計劃》的目標是:將戲曲傳承發展納入各地文化建設主要內容和年度考核指標,要求完成戲曲劇種資源普查,推出一批優秀戲曲劇目,培養一批戲曲名家,創建一批重點戲曲院團,命名一批基層戲曲活動場所,整理一批珍貴戲曲史料,建立一批戲曲數據資源庫,服務群眾的綜合能力和水平顯著提高,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局面基本形成。(郜 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