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昨天,在中英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研討會上,上海昆劇團在現場表演《牡丹亭·驚夢》。 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本報記者 施晨露
柳夢梅與杜麗娘方唱罷,“亨利五世”登臺。昨天,中英兩國專家學者相聚“跨越時空的對話——中英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研討會”。而在學界討論之前,上海昆劇團與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分別帶來《牡丹亭·驚夢》選段和《亨利五世》選段。當水袖翩翩的柳夢梅、杜麗娘與戎裝打扮的“亨利五世”在舞臺上攜手謝幕時,現場響起熱烈掌聲。
正如專家所説,當莎翁遇上湯顯祖,不僅是歷史的巧合,更是通向未來的相聚。
“400年後的今天,世界仍期待著美感,可我們面臨的卻是各類商業大潮對人們審美視野的不斷衝擊。”80歲的表演藝術家焦晃感慨,此時此刻,舞臺更應該堅守兩位大師倡導的優良傳統、人文關懷,“感謝兩位大師對人間美好事物充滿熱情的經典劇作,給演員提供了一個深廣的創作天地。”
在中英兩國共同紀念湯顯祖莎士比亞逝世400週年的契機下,今年舞臺上,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的劇作成為亮點。英國文化委員會藝術總監格雷漢姆·謝菲爾德將今年稱作“開創性的一年”,“中英兩國藝術家的雙向對話,從理念到實踐的交流,尤其珍貴。”
400年後的今天,作為東西方文學和戲劇巨匠,莎士比亞和湯顯祖的名字頻頻被同時提起。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戲曲學院前院長周育海指出,正是所處社會文化環境,人們生活狀態和藝術欣賞習慣、美學觀念等差異性造就了兩位文學巨匠和他們的藝術作品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然而,民族性的差異並未妨礙他們的作品在世界範圍傳播,無論是莎翁作品,還是“臨川四夢”,都是人們樂意接受的文化瑰寶。
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陸建德説,中國現代文學與翻譯西方作品同時興起,中國戲劇傳統也曾影響西方,“如果説上世紀第一個20年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向西方尋求真理’,今天的中國要以更加自信的態度與自己的優秀傳統文化接軌,迎來中華文明文藝復興的高峰。”
“如果你們有機會跟隨我去位於倫敦的英國圖書館,你會看到,在我們的書庫中,莎士比亞作品旁邊就有湯顯祖的作品。”英國圖書館首席執行官羅利·基廷説,將湯顯祖介紹給英國讀者,也是英國圖書館的使命。
“近百年來,中國人對於莎士比亞已經比較熟悉,但對湯顯祖還比較陌生,西方人對湯顯祖則更少了解。”上海戲劇學院教授葉長海提出,“中國戲劇界正面臨著一個嚴肅的歷史使命,那就是下工夫真正讀懂湯顯祖,並通過我們的努力,讓世人了解一個真實、生動的湯顯祖,讓中國的湯學與西方的莎學一樣成為世界文化史上永遠光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