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經濟軍事歷史娛樂視頻圖片評論

上海小劇場戲曲節開幕,12場演出涉及8個劇種

聚焦·梨園 來源:解放日報 2016年11月29日 17:3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四聲猿·翠鄉夢》劇照。 (主辦方供圖)

  本報訊(記者 諸葛漪)2016“戲曲—呼吸”上海小劇場戲曲節昨起至12月11日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舉行。12場演出涉及京劇、崑曲、越劇、川劇、粵劇、楚劇、梨園戲、河北梆子等8個劇種,委約劇目《春水渡》更是採用京昆合演的舞臺表現形式。
  上海戲曲藝術中心總裁、上海昆劇團團長谷好好昨天表示,小劇場戲曲節旨在為青年戲曲創作人才創造接觸青年觀眾的平臺,“面對面互動,觀眾是最重要的。”她還透露,位於黃河路的長江劇場計劃年底開啟整改,明年上海小劇場戲曲節有望移師長江劇場。
  編劇張靜有 《傷逝》《四聲猿·翠鄉夢》兩部作品參與小劇場戲曲節。早在2003年,昆劇《傷逝》已登上舞臺。在當紅小生黎安、沈昳麗演繹下,傳統昆劇的特性被不著痕跡地化入近代戲表演中。一條圍巾代替了傳統水袖;“一桌二椅”的運用展現無限的寫意空間,被譽為“上海首部小劇場實驗昆劇”。2016年《傷逝》借小劇場戲曲節平臺再度復排。上海戲劇學院與上海昆劇團聯合出品的崑曲 《四聲猿·翠鄉夢》,是“又一群年輕人的奮鬥”。劇本改編自明代徐渭同名雜劇,對人物定位與故事進行大膽改編。張靜透露,兩大段獨立音樂演奏將崑曲“步步嬌”曲牌混合爵士;舞臺、道具、人物造型設計不再區分工種,而是形成有機整體,都成為崑曲新嘗試。
  著名京劇老生演員王珮瑜個人委約劇目《春水渡》,講述了法海與許仙的故事。為什麼會選擇扮演法海,王珮瑜表示,“大家都不喜歡法海,但我覺得不論修佛還是做其他事情,誰也不比誰高明,自省是最重要的。”《春水渡》同樣融入現代戲劇表現手法,被導演馬千稱為“莫名其妙”“光怪陸離”,不過王珮瑜強調,“觀眾最重要的是看戲、看表演,而且《春水渡》唱腔非常傳統。”
  除了上海本地原創,外地劇目同樣高手薈萃。梅花獎“二度梅”獲得者陳巧茹既是川劇《卓文君》主演,也是導演之一。《卓文君》在舞臺呈現很“大膽”:傳統戲曲的一桌二椅,《卓文君》 沒有; 新編劇目的舞臺布景,《卓文君》也沒有。在《卓文君》裏,川劇高腔的幫腔兼為舞隊,隨劇情變化或為環境、或為景物、或為情緒之外化而在劇情中“進進出出,時有時無”。
  傳統戲和根據宋元南戲遺存整理演出的梨園戲劇目也將亮相本屆戲曲節,包括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劉智遠》《朱文》《朱買臣》、武漢楚劇院《劉崇景打妻》《推車趕會》、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喜榮歸》、西九文化區戲曲中心(香港)粵劇《霸王別姬》、中國戲曲學院京劇《陌上看花人》等。
  據介紹,上屆戲曲節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上海京劇院周信芳戲劇空間舉行了6台劇目7場演出。演出場地200—300座,場均票房收入近2萬元,多場演出均在演出前兩周宣告售罄。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熱點推薦
戲曲圖集
860010-1140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