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駐廣西記者 郭凱倩 通訊員 郭少東
“一門三進士,枯木又逢春,富貴不忘本,孝義莫欺心。”近日,南寧戲劇院攜邕劇代表劇目《三進士》亮相在北京舉辦的南方戲曲匯演,這是作為廣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的邕劇首次在北京演出。
《三進士》是傳統的邕劇代表性劇目,以孝為題材,通過苦母尋子的感人故事,以曲折情節叩問孝道。《三進士》是廣西近年來復排的舞臺藝術精品之一,此次作為廣西唯一一部戲曲劇目參加南方戲曲匯演。舞臺上,演員時而拂袖飛旋,時而方言演唱,加上特有的絕活特技,讓觀眾直呼過癮。“原汁原味!希望更多觀眾能夠喜歡這個劇種,今後能看到更多的邕劇。”北京觀眾黃桂娥説。黃桂娥長期研究地方戲曲,她認為,《三進士》的劇本在創作中很好地保留了邕劇的藝術特色,演員在舞臺上也呈現出邕劇的獨特韻味。
“母子情,有今生,沒來世!”當演員飽含深情地唱出這句唱詞,觀眾紛紛落淚並鼓掌。這句唱詞是南寧戲劇院在復排《三進士》時新增加的。南寧戲劇院院長方寧告訴記者:“一部好的戲劇,肯定也是一部動人心弦的戲劇。新版《三進士》最大的亮點在於它以情動人。復排過程中,我們刪減了原版中的思想糟粕,側重於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不僅劇情和唱詞設計更加細膩,演員情感表現也更加到位,使母子親情更加感人至深。”
此外,為了讓觀眾更深刻感受邕劇的舞臺魅力,南寧戲劇院在保持邕劇藝術風格的基礎上還進行了諸多調整,比如重新設計了舞美布景,翻修和添置服飾、頭飾等道具。
《三進士》此次在北京演出,把邕劇這一地方藝術帶入更廣闊的視野。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毛小雨在觀看後感慨道:“事實上很多人都以為邕劇消亡了,所以這次邕劇進京受到了戲劇界和演藝界的關注。《三進士》在匯演上的亮相讓我們很多人不禁驚訝:原來邕劇在南寧保存得如此完好,依舊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三進士》主演梁素梅認為,《三進士》的成功演繹,讓邕劇表演藝術家明確了堅持藝術特色導向的重要性。“只有這樣,地方戲曲才能順勢而為,更好地服務群眾,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梁素梅説。
“邕劇表演線條粗獷有力、淳樸雄壯,極具地域特色,是南派武功和粵西風骨的結合。”方寧説。流傳于廣西南寧及桂西南一帶的邕劇,與其他劇種迥異,許多身段、造型以至於演員的舉手投足都來源於桂西南一帶壯族和漢族人民共同喜愛的民間舞姿、武技和美術造型,在很多方面體現了壯族雄渾粗獷的民族風格。“變面色”“耍獠牙”“高臺鏟椅”等傳統武功特技讓人嘆為觀止,成為邕劇最吸引人的地方。邕劇自清朝道光年間起便在南寧及桂西南一帶廣為流傳。“文革”期間,南寧市邕劇團被迫解散,導致邕劇觀眾流失和市場萎縮,邕劇甚至一度銷聲匿跡。
隨著國家對地方戲曲普查挖掘、傳承和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1987年開始,南寧市啟動了邕劇保護拯救計劃。在該計劃的引導下,南寧挖掘整理出一批邕劇傳統劇目,創新發展了一批新的邕劇劇目。南寧近年來創排的《縣長請客》《棗樹搬家》《龍象塔奇緣》等一批邕劇精品劇目,引起了群眾強烈反響,重塑了邕劇這一地方文化符號。2008年,邕劇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的出臺給邕劇的發展再次注入一針強心劑。為貫徹落實國務院的這一部署,南寧市起草了《關於促進國家非遺地方戲曲傳承發展的議案》,對邕劇的未來發展和人才培養等進行了全面規劃。
在南寧市最繁華的朝陽商圈內,一座青磚灰瓦的清代騎樓式會所建築尤為顯眼。這座名為新會書院的建築于2011年成為邕劇展示中心,裏面不僅有“邕劇天天演”讓戲迷們流連忘返,而且還有邕劇歷史、行當、唱腔、服裝和臉譜等文化信息的靜態展示。“南寧戲劇院正在編創邕劇大戲《玄奘西行》,該劇已經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扶持,這將是我們對邕劇發展的一次大膽嘗試。”方寧説。此外,為了培養和提高邕劇戲曲人才,南寧戲劇院還制定了每年委培不少於45名邕劇演員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