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咿咿呀呀京劇社的孩子們在排練現代京劇《紅梅讚》。資料圖片
【藝苑新事·戲曲進校園】
近年來,在紅學大師俞平伯故里浙江省德清縣,當地宣傳、教育、文化等部門積極開展“戲曲文化進校園”活動,無論是江南人喜愛的越劇,還是北方人自豪的京劇,紛紛在校園開花結果,並多次走出縣域,在國家級大舞臺上奪得佳績。
德清縣委宣傳部有關人士表示,這樣的活動為當地的文藝繁榮作出了貢獻,也進一步提高了新時期學生的審美情趣,更為重拾民族優秀道德傳統,培養民族文化的傳承人開闢了新路。
越劇傳承:從幼兒園抓起
“各位老師、小朋友們,現在我給大家表演一段《紅樓夢》選段,讓大家通過這個選段,進一步明白中國傳統文化(戲曲)中的行當與角色的關係……”在德清乾元鎮第一幼兒園的戲曲大舞臺多功能廳裏,來自浙江越劇院的國家二級演員張靜邊説邊在孩子們中間表演起來。豐富的戲曲表情、動聽的曲調、嫻熟的動作引得孩子們掌聲連連,興奮不已。“阿姨的聲音好動聽!”大班的小女生智婷婷目不轉睛地看著表演,被深深吸引了。“老師我也要學唱越劇表演。”
“國家級的越劇名角從省城下來給一幫幼兒園的小孩子與老師指點傳授經驗。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戲曲教學感動了她們啊!”乾元鎮第一幼兒園園長章美麗説。
越劇曾是水鄉江南德清人最愛的戲曲。20世紀40年代初,越劇演員徐玉蘭曾到德清當過“客師”。章美麗説,可惜當下許多地方的戲曲藝術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尷尬局面。
正是帶著改變這份遺憾的信心,從2009年開始,乾元鎮第一幼兒園引入戲曲教學,率先在德清的諸多校園中推齣戲曲傳唱活動,並在戲曲教學環境上給予投入,如一樓是開放式的戲曲走秀臺和180多平方米的戲曲大舞臺多功能廳,二樓是戲曲表演專用教室,在中大班每班都設計一個戲曲區域,方便300多位幼兒隨時隨地進行戲曲遊戲。
不僅如此,園裏還針對老師設立了“戲曲唱吧”,為孩子成才創建“小梅花戲團”。據不完全統計:7年來,“小梅花戲團”在縣級以上各類平臺演出和獲獎30多次,培養齣戲曲表演經驗幼兒60多名。
章美麗説:“我們不是要培養戲迷,而是通過這種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藝術載體,給予孩子們唱念欣賞、身段體驗、表演互動、服飾文化、歷史知識、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普及,讓藝術瑰寶發揚光大。”
京劇傳唱:在校園流行
京劇是我國的國粹,但南方孩子知道的不多,會唱的更是罕見。要使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體會到戲曲的藝術魅力,普及京劇不能少。
“京劇唱腔難度大,江南孩子不願學唱,有時候,一句唱詞三節課也學不會。”在德清逸夫小學咿咿呀呀京劇社輔導老師姚榮林看來,學唱京劇很不容易,需要從培養興趣著手。
姚榮林是教語文的,京劇是他的業餘愛好。2008年,教育部關於《京劇進校園》的通知下發後,姚榮林先在自己班級嘗試讓學生唱京劇。京劇中大都有歷史典故,他就把京劇與語文、歷史教學結合在一起,在聽典故中學會欣賞京劇,在唱京劇中明白語文的重要性,京劇課引得學生紛紛前來。
學校領導抓住契機,在全校各班級推行京劇課,並成立咿咿呀呀京劇社,吸引孩子們加入。每到雙休日,姚榮林更是組織孩子們或義務輔導,或邀請校外老師傳教。每週三下午,還有專門的京劇課供孩子們學習交流。
京劇課讓學生面貌悄然改變。性格內向、文靜的孩子,自從學唱了京劇後,性格變活潑自信了,班級和校園活動也積極參與了;有的孩子平時就是低頭讀書,上了京劇班後,回到家裏不再躲進書房,而是給家人來上一段京劇表演……
2014年,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在走訪時,發現逸夫小學孩子的京劇范兒後,非常驚訝,專程趕來實地採訪,並邀請他們進京一展風采。結果在央視戲曲頻道的《一鳴驚人》欄目中,一戰成名,奪得了周賽冠軍和月賽優秀表演獎。
登上舞臺展示,不光使孩子們的興趣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更主要的是帶動了家庭參與和社會支持。如今,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全校25個班級的1000多名學生,一半以上的學生能哼唱京劇。而咿咿呀呀京劇社更是在德清縣內出了名,除了逢年過節到縣內福利院、敬老院義演外,還被社區、企業等邀請去表演,儼然成了明星。
“京劇在我們校園流行的實踐,不僅破了南方孩子不愛學京劇的怪論,相反,只要給予土壤,就會極大地拓展孩子們的興趣,培養孩子們的特長,豐富孩子們的課程,並在提高團隊合作精神,提升辦學品位、學校美譽度等方面起到推動作用。”逸夫小學校長湯潔文笑著説,接下來,學校還會設定一個月為京劇學唱月,讓更多的孩子與家庭參與到京劇的普及與傳承中。